5米長的三尺柜臺內,6位村干部的辦公桌一字排開。每張辦公桌都對應著相應的辦事窗口:社會救助崗、社會保障崗、新農合崗、計生服務崗、綜合協調崗。村支書楊世宏的辦公桌也從原來的單間搬了出來,被大家昵稱為“掌柜的”,老楊聽著也樂意,憨憨地笑著說,只要能方便群眾辦事就成。4月27日,當涂縣大隴鄉塘橋村為民服務站內的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村干部辦公場所從單間搬進服務大廳‘站柜臺’,是樁新鮮事,也是大好事。”坐在柜臺外凳子上辦理新農合報銷手續的村民朱新山說,以前村干部都分布在各個單間辦公,村民辦事常常摸不著頭緒,只得一個個問人,很是費口舌。現在好了,只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雙休日也有人值班,方便多了。
“現在村里的服務職能多了,設立為民服務站勢在必行。”楊世宏從村文書當起,已在村里工作20多年。他說,以前村里主要管生產,村民到村里來,無非是開個證明什么的,文書一人辦就行了,現在不一樣了,社會救助、社會保障、新農合、計生服務,涉及家家戶戶,村民要辦的事情多了,靠文書一人根本忙不過來,村干部必須全員上陣,辦“政務超市”,既當村干部,又當辦事員。楊世宏說,群眾辦事有個心理,找到辦事人員還不放心,非要村里的當家人說上幾句才作罷,生怕背后還有什么貓膩。如今,村干部集體辦公,當面鑼對面鼓,辦事規程都掛在墻上,什么事能辦不能辦,想玩貓膩也不成。
去年9月份,當涂縣因勢利導,圍繞基層群眾“辦事難”等突出問題,在全省創造性地探索“村站合一”工作新模式,通過將村(社區)為民服務站的辦公場所設在村(社區)的工作駐地,村干部集中辦公,從場地上實現“村站合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為民服務站站長,其他“兩委”成員、駐村(社區)干部、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擔任具體代辦人員,從人員上實現“村站合一”,進一步提升村(社區)為民服務站功能,全面推行村(社區)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打通了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縣131個村(社區)都建立了為民服務站,實現縣、鄉鎮、村(社區)為民服務的三級聯動。為民服務中心(服務站)已為群眾代辦服務事項69982件,辦結率91%,群眾滿意率近100%。
當涂縣行政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何良斌說,“村站合一”的核心是,根據為民服務發展的要求,建立適合工作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務標準體系,從服務內容、過程、設施、標識、環境到服務管理、質量,達到標準。一是明確代理事項,解決好“辦什么事”的問題。將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性事項全部納入村(社區)為民服務站代辦范圍,實行無償代辦,除按政策規定收取有關費用外,一律不收取手續費,也不得搭車收費、捆綁收費。二是搭建代理平臺,解決好“由誰來辦”的問題。建立以鄉鎮為民服務中心為支撐,下連村、上連縣、左右連部門的縣、鄉、村三級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服務網絡。三是規范代理程序,解決好“怎樣辦理”的問題。整個代理過程由“受理、承辦、回復”三個環節組成。四是強化工作保障,解決好“辦理成效”的問題。建立規范的服務制度,如內部管理、服務規范、工作紀律、文明禮貌用語、考評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并將這些制度上墻公示,確保有章理事,按章辦事。嚴格落實崗位職責、服務承諾、首問負責、一次告知、限時辦結等制度,為標準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會不會造成“小衙門”作風?在龍潭村為民服務站,協管員何仕賢說,不會!因為為民服務站實行坐班服務與上門服務相結合。這不,何仕賢剛進村入戶回來,原來,湯王村民組湯守華家開工翻建住宅,老何揣上鄉里核準的農民建房通知單,到現場核查是否有出入,看到地點和面積都沒有超過標準,才放心地回來辦公。老何已是第二次到現場踏勘,從申報、開工、竣工,每戶人家至少跑三趟,還要拍照留檔。“對行動不便的村民,村干部都會上門提供服務,這也形成了制度。”龍潭村支書戴錫純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