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采煤沉陷區,今日城市后花園。4月15日,“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集中采訪活動走進淮北市杜集區朔西湖,探訪當地如何通過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將歷史包袱轉化為發展財富。
陽春四月,微風徐徐。眼下的朔西湖,樹木蒼翠挺立,野鴨嬉戲成趣,令人心曠神怡。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級經濟師梁繼清告訴記者,朔西湖原為朔里煤礦開采形成的房屋倒塌、農田損毀、坑坑洼洼的沉陷區。淮北市于 2017 年啟動實施了朔西湖綜合治理項目, 項目總治理為 14500 畝,總投資 20 多億元,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已建成運營;二期工程于 2023 年 3 月開工,計劃治理面積 3150 畝,計劃 2025 年竣工;三期工程已批復,將逐步實施。
從“煤”到“美”,朔西湖片區堅持“合理規劃,合理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連同淮北高鐵北站、礦區村莊搬遷等重大工程,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部署,連片效應凸顯,一個集水上娛樂、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大型湖泊生態中心雛形初顯。目前,朔西湖規劃治理面積約 1.45 萬畝,其中完成首期工程約 0.33 萬畝,已成為淮北及周邊群眾的出游好去處。
昔日采煤沉陷區能有多少種打開方式?朔西湖治理后,不僅成為當地農業用水的穩定水源地,還可進行生態養殖等。在文旅資源的加持下,這座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湖正煥發新生。“進入3月以來,水云間·輕奢小筑民宿一直是‘滿房’狀態,尤其是在周末,更是‘一房難求’。民宿的預訂訂單已經排到6月底了。”淮北市朔西湖保護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民宿是朔西湖二期的其一亮點。近年來,朔西湖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62萬元,利潤總額4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40余個,當地群眾年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