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安徽省統計局發布的“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十周年發展情況分析”指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自2008年成立以來,依托區位、資源、先行先試政策等優勢,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過10年發展,示范區貢獻了全省四成以上GDP和財政收入、五成以上的科技成果以及六成以上的進出口,充分發揮了示范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示范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示范區GDP由2008年的2900.9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1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速為12.1%,比全省快1.4個百分點;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32.7%上升到2018年的42.7%。財政收入由490.9億元增加到2276.1億元,年均增長16.6%,比全省快1.6個百分點;示范區財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37.0%上升到42.4%。
示范區成立以來,不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08年的8.4:51.1:40.5調整為2018年的4.8:47.5:47.7,三次產業結構與全省相比,一產比重低于全省4%,二產、三產分別高1.4%和2.6%,產業層次優于全省。
2018年示范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8.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2.9%,比固定資產投資快4.8個百分點。10年來,相繼建成一批重大項目工程。如合肥“米”字形高鐵初具雛形,地鐵1、2號線開通;蕪湖長江二橋建成通車,軌道交通1號線和2號線一期等項目穩步推進;蚌埠“兩橫三縱一聯”高速公路網逐漸形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鄉村出行更便利;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提高農村生活便利水平。
示范區不斷加大對民營企業支持力度,逐步放開一些基礎領域準入門檻,拓寬了民營企業發展空間,民營經濟對示范區發展的支撐作用較為突出。2018年,示范區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079.3億元,占示范區GDP的55.2%。實現稅收收入1306.6億元,占示范區財政收入的57.4%。
示范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示范區研發投入強度由2008年的1.87%提高到2017年的2.75%,研發經費投入由54億元增加到352億元,占全省比重由55.2%上升到62.3%。
截至2018年底,示范區擁有省級以上高新區6個,其中國家級3個。擁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14個,其中國家級8個。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080個,占全省的57%。逐步形成了以京東方等為龍頭的新型顯示,以科大訊飛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晶合晶圓為代表的集成電路,以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為代表的航空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
示范區申請發明專利由2008年的0.14萬件增加到2018年的6.32萬件,年均增長46.4%,占全省比重由50.8%上升到58.1%;發明專利授權量由272件增加到9072件,年均增長42%,占全省比重由55.6%上升到61.1%。截至2018年底,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2件,是全省的2.6倍。吸納技術合同交易額由2015年的163.1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232.5億元,年均增長12.5%,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六成以上。
示范區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現了由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其中,在量子通信領域,科大國盾量子攻克了量子安全加密關鍵技術,加密密鑰達到10G網絡數據加密處理的最高性能,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合肥上海段順利開通。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奇瑞第三代純電動汽車系統效率顯著提高,江淮汽車集團智能電動汽車成功開發。在新材料、集成電路等領域,世界首條液晶顯示10.5代生產線、世界最薄0.12毫米信息顯示觸控玻璃、12英寸晶圓驅動芯片制造項目相繼實現量產。2008-2018年,示范區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09個,占全省的84.5%。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