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國第四,夏糧總產居全國第三、實現“十六連豐”…… 7月30日,省農業農村廳召開上半年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視頻會,通報了上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最新進展。
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增幅實現“雙高”
農民“錢袋子”鼓不鼓,是檢驗農業工作實效的重要標尺。上半年,安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28元,同比增長10.1%,高于年初預定目標1.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國第四。
16個市農民收入增速均超過年初預定9%的目標,9個市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六安同比增長10.9%、宿州10.7%、亳州10.6%、阜陽10.4%、安慶10.3%、馬鞍山和滁州10.2%、蚌埠和淮南10.1%。
夏糧喜獲豐收,單產、總產再創“雙新”
糧食生產事關農民增收,也是發展全局的“定盤星”。上半年,安徽夏糧單產389.5公斤,較上年提高16.9公斤,增長4.54%;總產1657萬噸(331.4億斤),較上年增產49.5萬噸,增長3.08%,居全國第三,實現“十六連豐”,單產和總產均創歷史新高,品質和效益協同提升,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一產增加值好于預期,增速實現“雙超”。上半年,全省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3.5%,超年初預定目標0.3個百分點,超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16個市中,8個市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亳州4.3%、六安4.1%、蚌埠4.0%、宿州3.8%、黃山3.8%、安慶3.7%、阜陽3.6%、滁州3.6%,構成一產增加值的夏糧、肉蛋奶、水產品、蔬菜等均豐產豐收,有力地支撐了一產增加值的提升。
稻漁綜合種養跨越式發展,面積、效益“雙提升”
安徽大力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上半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314萬畝,新增154萬畝,增長96.3%,超100萬畝年度目標54萬畝。
其中,六安66萬畝、滁州60萬畝、合肥市46萬畝,排市級前3位;霍邱40萬畝、全椒24萬畝、潁上20萬畝,排縣級前3位。稻漁綜合種養帶動農民畝均增收3000元左右。
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雙提速”
集體經濟發展扎實推進,截至目前,安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已完成全年任務。全省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11731個,占總村數的73%,超全年40%目標33個百分點,16個市均完成40%年度目標任務,其中宣城、滁州、蕪湖3市100%完成;開展“三變”改革的村7729個,占總村數的48.1%,超全年30%目標18.1個百分點。馬鞍山、宣城、蚌埠、淮北、阜陽、蕪湖6市進度超50%。我省被列入第四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組織實施百村培強、千村扶優、萬村提升“百千萬”工程,集體經濟強村建設全面啟動。(記者 彭旖旎)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