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居全國第9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9、中部第1位……1月7日,記者從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獲悉,去年全省工業經濟保持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態勢,兩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制造強省深入推進
據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安徽省修訂完善制造強省以及民營經濟、數字經濟、集成電路、機器人、中國聲谷等政策,安排專項資金29.5億元、支持項目3945個。
世界制造業大會完美收官,圓滿完成展覽展示、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5個平行論壇和民企項目對接等重大任務,集中簽約民企合作項目201個、投資總額4396億元;首次評選發布創新產品金獎50件、企業成長之星50家,首次發布全國云制造指數。
省部合作再結碩果,合肥智能語音產業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名單,人工智能開放服務及產業支撐平臺匯聚開發者108萬、應用產品超70萬,“中國聲谷”入園企業800家,實現營收800億元。另外建成10億元以上先進制造業項目庫,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1080項,1-11月,全省技改投資增長13.8%。
數字經濟強勁發力
去年,安徽省深入實施“建芯固屏強終端”行動,“芯屏器合”加速發展。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生態,加快“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國家“芯火”雙創基地建設,全省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長鑫存儲芯片一期成功投產,集聚集成電路“研發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產業鏈企業300余家,合肥“中國IC之都”初具規模。
京東方10.5代線實現滿產,視涯硅基OLED微顯示項目順利投產,維信諾全柔OLED六代線項目順利封頂,新型顯示完成“從砂子到整機”全產業鏈布局……
智能終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1-11月,全省生產微型計算機2002萬臺、彩電1663萬臺,分別居全國第5、第3位,全年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5100臺、新能源汽車11.2萬輛,智能手環出貨量全球領先。
令人欣喜的是,“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示范區”正式獲批,全省首個區域二級節點落戶銅陵,3個信息消費項目、7個智慧健康養老項目、8個互聯網+制造項目、13個制造業“雙創”平臺項目入圍國家試點示范,“皖企登云”企業達5100家。
民營經濟活力涌現
在發展民營經濟方面,安徽省制定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計劃”“支持科創企業政策20條”,修訂完成《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開展民營經濟考核激勵,首次兌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計劃1.02萬畝;建立省級領導聯系民營企業“直通車”制度,33位省領導聯系幫扶67戶重點民營企業。
企業培育體系逐步完善,打好“眾創業、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強龍頭”組合拳,舉辦“創客中國”安徽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創建國家、省小微企業創業基地4家、30家。培育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戶、成長型小微企業50戶,3家企業入選制造業單項冠軍名單。
融資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募資45億元以上、完成投資超25億元,新增“專精特新板”掛牌企業158家。1-11月,全省新增民營企業29.3萬戶,總數達132萬戶,增長20%。
先進制造加速升級
去年,安徽大力推進智能、綠色、服務型制造,先進制造加速升級。實施重大協同創新項目23個、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雙向進入”簽約項目63項,創建省制造業創新中心9家、省企業技術中心149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家。
同時,培育智能工廠20個、數字化車間100個,認定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29個,7家企業中標國家強基項目、獲補資金2.34億元;深入開展節能環保“五個一百”提升行動,評選省級綠色工廠63家,23家工廠、82種產品、3個園區、4家供應鏈企業入選國家示范名單,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增長18.5%;培育國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5家、40家,創建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45個。
精品制造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培育省級新產品603個、“安徽工業精品”109個,界首市獲評全省首個“國字號”縣級“三品”戰略示范城市,通威太陽能獲全國質量標桿稱號。持續開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題宣傳,58家皖企登陸央視,收看人次超57億。
今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既是決勝期也是攻堅期。今年安徽力爭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左右,技術改造投資增長8%。
今年,安徽將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和數字化轉型工程,全年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6000臺,培育實施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共200個。創建省級綠色工廠50家以上,打造一批綠色產品,推介一批節能環保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應用,力爭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增長12%以上。
同時,安徽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雙向發力,強化電子信息“硬”支撐、提升軟件服務“軟”實力,做到“軟硬兼施”;搭好“皖企登云”大平臺,筑牢“工業互聯網+5G”新地基,實現“頂天立地”。
此外,安徽還將深入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組建專精特新聯盟,引導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實業,走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創新化發展道路,培育認定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戶,爭創一批國家級制造業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小巨人”企業。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