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下午,記者從安徽省財政工作視頻會議上獲悉,2019年,全省財政總收入完成5710億元,增長6.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183億元,增長4.4%;全省財政支出7391億元,增長12.5%,財政運行總體穩中有進、好于預期。我省在地方財政管理工作績效考核中連續3年獲評優秀等次、位居全國第4,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激勵;在縣級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中連續2年位居全國第1。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精準有效
據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羅建國介紹,去年,省財政聚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人員安置等。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指導合肥市參與競爭并成功入選首批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城市,爭取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支持。
去年,省財政下達制造強省建設資金,支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統籌支持推進“中國聲谷”、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發展,推動制造業做大做強和提質增效。圍繞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采取獎補、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全力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四個一”創新主平臺、“一室一中心”分平臺、“三重一創”、創新型省份、新時代江淮英才、技工大省建設等。
同時,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專精特新”發展和融資服務體系等建設。安排省級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資金,支持推進“4321”新型政銀擔業務,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落實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有關政策,發行政府債券1628億元,集中資金支持重大在建工程建設和補短板。
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成效明顯
去年,全省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2億元,增長17%,推動貧困縣整合涉農資金127億元,省級新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全部用于貧困革命老區、深度貧困縣,突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問題,完善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2018年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中再次位居“優秀”等次。
強化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和限額管理,制定貫徹落實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實施意見,合理擴大專項債券使用范圍,加強隱性債務動態監控、風險評估,堅決防范化解債務風險,我省債務規模基本適度,風險總體可控、呈下降趨勢。
統籌專項資金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等,省級安排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專項引導資金、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并統籌財政轉移支付、專項債券以及PPP政策,聚力支持“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等。健全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和全省地表水斷面補償機制,啟動實施皖蘇滁河流域生態補償,撥付林業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創建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
推進城鄉區域協調持續發力
去年,全省安排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強縣和示范園區建設,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統籌資金,支持“四好農村路”建設養護、完善水利防災減災體系、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淮河行蓄洪區居民遷建工程建設。完善推動“一圈五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財稅政策,下達重點生態功能區、資源枯竭城市、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提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皖北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貸款貼息。
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去年,出臺民生保障支出預期管理暫行辦法和民生保障支出考核辦法,保障教育、就業、社保、醫療、文化、公共安全等重點民生支出需要。印發精準實施、精細管理指導性意見,撥付民生工程資金1215億元,推動33項民生工程圓滿完成。支持推進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建設。支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落實學生補助資助政策,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統籌支持高等教育、現代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加快發展。
此外,籌措資金推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推進全省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智慧養老試點,全面落實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財政補助提標、殘疾人兩項補貼、公益性崗位補助及社保補貼等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建立優撫對象專項解困機制,全力服務保障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
羅建國表示,2020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全面落實“六穩”工作要求,聚焦財政平穩運行,加強財政預期管理;聚焦積極財政政策,做到大力提質增效;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聚焦高質量發展,支持建立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聚焦城鄉區域協調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提高發展的動力活力;聚焦人民群眾福祉,保障改善基本民生;要聚焦現代財政制度,全面深化財政改革,持續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加快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提供堅實財政支撐。(記者 汪喬)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