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家紛紛宅在家里,這也推動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實行“遠程辦公”“線上復工”模式,“云簽約”“視頻會議”等業務模式出現,讓人們在線上就能完成傳統的業務流程。網購、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線上觀影、“虛擬”看展、短視頻、直播等新產業、新業態得到了快速發展,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
線上消費模式興起 “宅經濟”釋放消費新潛力
“大米、油、面粉,以及各類蔬菜,都是在手機APP上買的。當天下單,第二天就能到樓下的門店取貨,方便得很。”合肥市民趙女士說,疫情當前,盡量不出門,網上買菜成了首選。
時下,新零售行業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滿足了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根據某電商平臺統計,春節假期以來,糧油、方便速食、調味白醋等民生商品需求增長明顯。蔬菜產品銷量同比增長超9倍,肉禽蛋銷售同比增長近7.5倍,水餃、面點等冷藏冷凍食品銷售同比增長超7倍,民眾網購熱情很高,生活保障充足。2月19日,美團發布《2020春節宅經濟大數據》,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里,平臺上蔥姜蒜售出了近400萬份,包括蔬菜、肉食海鮮在內的各類食材銷量平均環比增長了200%。
疫情之下,人們待在家中,催生了“宅經濟”。線上消費火熱,在線教育、在線醫療、視頻、直播、手游等平臺流量大增,日活躍用戶數有了明顯增長。隨著需求不斷增多,網絡平臺的獲客成本不斷降低,贏利水平不斷提升,行業迎來快速發展。“大年初一,躺在床上,用手機免費觀看了電影《囧媽》,覺得過癮。現在,雖然不能去電影院看電影了,但是可以通過手機看電影、追劇。一些網絡視頻APP推出優惠,新用戶9.9元就可以包月,開通會員,挺劃算的。”合肥上班族吳先生說,有了在線服務,在文娛方面,沒覺得和平時有太大差別。
為了給城鄉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各地公共文化場館也在積極努力,推出各種在線服務。疫情期間,全省各地公共文化場館堅持“閉館不閉展”,積極舉辦網上專題服務330余場,訪問總量483.96萬次,活動參與總量30余萬人次。安徽省公共圖書館聯盟、安徽省文化館聯盟、安徽省博物館展覽陳列聯盟、安徽文化云利用互聯網開展數字閱讀、文藝展示、線上展覽、云上課堂、在線培訓、互動活動等網上專題服務,其中包括“安徽抗擊疫情群眾文藝作品展示”“2020年抗疫文藝創作線上作品展”等抗疫主題活動。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釋放了巨大消費潛力。疫情之下,雖然飯店聚餐、商場購物、旅行、線下娛樂等傳統的消費方式受到了較大影響,但是在線消費、無接觸配送等模式不斷推出,提供了多樣化選擇,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
助復工穩就業 保障正常經濟社會秩序
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現代物流等新技術、新業態,為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提供有力支撐,助力恢復正常生產。2月26日中午時分,合肥一家徽菜酒店內,酒店大堂冷冷清清,后廚卻忙得熱火朝天。原來,該酒店與美團外賣合作,并建立微信客戶群,通過外賣的方式,讓廣大顧客嘗到徽菜味道。
“協助客戶在線開戶,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為客戶解決問題,方便、高效。”在合肥一家證券公司上班的李夢婷說,遠程辦公雖然一時還無法完全替代現場辦公,但是在疫情之下也是很好的辦公選擇。據了解,為讓員工在家正常辦公、高效辦公、安心辦公,該證券公司制定了遠程辦公應急操作方案,并提供移動端和PC(個人電腦)端兩種遠程辦公方式。
為了防控疫情,遠程辦公模式逐漸受到青睞。隨著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增強,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快速發展,遠程辦公已經成為現實。近期,釘釘、企業微信等遠程辦公軟件的用戶數快速增長。據阿里巴巴旗下智能移動辦公平臺釘釘的統計,2月3日以來超過1000萬家企業組織的2億上班族在線開工,預計有5000萬學生通過釘釘在線課堂的方式學習。數據顯示,2月10日,企業微信迎來最強大一波開工、上課需求,后臺服務量上漲10余倍。
2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要發揮大型平臺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的作用,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保障供應鏈的完整,做好生產協同和風險預警。對于可能停產斷供的關鍵環節,提前組織柔性轉產和產能共享,以信息化手段管控好供應鏈安全。面對疫情對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嚴重影響,支持運用云計算大力推動企業上云,重點推行遠程辦公、居家辦公、視頻會議、網上培訓、協同研發和電子商務等在線工作方式。對于制造業,《通知》稱,推動制造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深化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工業APP)、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推廣協同研發、無人生產、遠程運營、在線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恢復制造業產能。
“云服務”不打烊 數字化轉型跑出“加速度”
針對疫情對企業造成的停工停產問題,工信部要求指導企業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化工具,增強軟件應用能力,創新思路和方法,用兩化融合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助力企業盡快復工復產。
為減少人員聚集、阻斷傳播途徑,省經信廳積極推行“不見面審批”,聚焦“網上預審受理、優化審批程序、加大網辦宣傳”,在省政務服務中心窗口采取輪流值守制,及時受理網上咨詢、電話咨詢和網絡辦件,確保人員在崗不間斷,事項辦理不隔夜,全力做好企業服務工作,促進企業復工復產。
我省推行“不見面”公共就業人才服務。全省各級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強化網絡招聘,大力推行網上辦、郵寄辦、遠程辦等“不見面”服務。安徽公共招聘網開設專題,統一歸集發布全省疫情防控期間崗位需求信息;上線“2020年全省春季網絡招聘大會”;充分運用微信、短信等多種方式,為重點群體持續推送崗位需求信息。目前,安徽公共招聘網在線招聘單位4600多家,提供就業崗位近30萬個。省人才服務中心積極指導市縣相關機構及時受理辦結網上檔案業務申請,確保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不見面”服務渠道暢通高效。
為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公共就業服務,我省出臺《關于優化就業服務推進2020年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活動的通知》,積極推進“春風行動”線上招聘工作。全省各地多措并舉,通過安徽公共招聘網等線上平臺服務企業招工和勞動者求職,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網上招聘不停歇,就業服務不打烊”。合肥市在該市人社局網站舉辦2020年合肥市“春風行動”網絡招聘大會,引導農民工在本地就地就近就業。亳州市大力推廣遠程面試,打造全天候線上服務模式,確保農民工等重點群體“求職有門、就業有路、困難有助”。蚌埠市、蕪湖市編印網上服務操作手冊,引導企業和勞動者網上招聘、求職。阜陽市依托“阜創匯”APP建設數據中心,完善用工企業和求職者的各類數據信息,引導企業利用平臺發布用工信息,引導求職人員在平臺上找工作、找項目、找應用。
專家認為,數字經濟促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升級,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數字經濟釋放巨大紅利,新業態、新模式推陳出新,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在生產生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記者 馬成濤)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