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省生產總值9529.1億元,同比增長18.7%,增速居全國第五位,兩年平均增長5.4%,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省統計局總統計師、新聞發言人肖志穎在4月20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剔除同期低基數影響,一季度主要指標增勢平穩,宏觀指標處于合理區間,整體經濟實現良好開局。
部分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態勢顯示,經濟運行正逐步恢復至常態化。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9.4%,比全國高2.6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高0.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9.6%,比全國高5.4個百分點、接近2019年水平;進出口總額兩年平均增長15.7%,比全國高5.7個百分點,明顯高于2019年水平。
供需兩端同向擴大,新興動能支撐有力,實現高質量“開門紅”
肖志穎指出,一季度經濟增長環境與往年有較多不同,剔除去年同期低基數影響之外,就地過年以及外需快速增長都是拉動經濟較快恢復增長的重要原因。
受益于就地過年、穩崗留工等政策措施,今年春節期間少放假、不停工企業比例高于常年同期。生產活動保持連續性,產出規模進一步擴大,助推了經濟增長的提速。從外需角度看,海外疫情繼續蔓延,經濟活動難以恢復,我省作為新興的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基地,擁有較為健全的產業體系,能夠滿足海外市場需求,支撐著我省進出口總額保持著高于全國的增勢。一季度,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1464.6億元,同比增長36.7%,比全國高7.5個百分點,出口增速達47%。一季度全省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81.3%,對工業產值增長貢獻較大,其中電子信息、橡膠、建材業的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超過1倍。
內需恢復性增長勢頭不斷鞏固擴大。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7%,居全國位次前移7個位次,高于疫情前水平。市場銷售繼續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6.4%,商品零售額增長32.3%,餐飲收入增長66.9%。限額以上商貿單位零售額中,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智能家電分別增長6倍、1.4倍和1.3倍。
內需恢復、外需強勁,支撐了供給端較快增長和結構升級。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中,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8.5%;新產品產量增勢迅猛,汽車增長101.3%,太陽能電池增長107%,工業機器人增長96%,微型計算機設備增長87.1%。
供需持續適配迸發的產業、消費雙升級動力,強化了新興動能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有力推動經濟運行實現高質量“開門紅”。一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比全部工業高14.9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達60.7%,增加值占比較去年同期提升4.1個百分點。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明顯好轉。前2個月,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3倍,4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8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增長4.1倍、營業收入增長42.4%。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增長9%,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
促進行業企業均衡恢復,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運行,保持經濟合理增速
在一季度宏觀經濟整體快速反彈的態勢下,長三角部分先發省份不僅經濟總量全國居前,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也排在全國前列,顯示出疫后經濟的恢復增長中,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相互支撐的特征更加明顯。
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總的來看,今年一季度我省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積極因素在不斷累積。但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凸顯。”肖志穎指出。部分企業和行業目前仍然難以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特別是旅游業、住宿餐飲業、文化體育娛樂業、交通運輸業等服務業恢復較慢,經營壓力持續擴大。而這些行業領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較為集中,很多小微市場主體元氣尚難完全恢復。
省委、省政府近期出臺的“30條”文件,明確提出“全面拓展消費需求”。這就需要全省各地立足實際,深入開展系列促消費行動,抓住重點節日、重要時段以及時機,出臺專項政策舉措,采取更加包容性支持措施,持續打通供需對接的堵點,讓市場主體在更加活躍的需求“水位”上各展其能,促進各行各業逐步實現全面均衡恢復性增長,努力把當前階段的穩增長、保市場主體的任務目標落到實處。
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是當前為企業紓困解難的迫切任務。近期,生產基地位于我省的蔚來汽車受到“缺芯”困擾引發普遍關注,暢通芯片供需對接,緩解“缺芯”難題成為電子信息、汽車等重要行業共同的迫切要求。同時,基礎能源原材料價格上行,外貿出口環節海運成本上升、集裝箱運力緊張等都是當前部分企業面臨的突出難題。精準幫扶,點對點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實際難題,積極為企業減負減壓,才能更好地促進市場主體穩定恢復,支撐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增長區間。
創新手段大力“雙招雙引”,壯大市場主體數量規模,夯實經濟發展后勁
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和民營經濟加快恢復,是一季度全省經濟較快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一季度,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4.1萬戶,同比增長66.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3.3%。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28.7%,比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2.4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度超過六成,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較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
持續壯大市場主體數量和規模,是夯實經濟增長后勁、增強綜合實力的根基所在。長三角兄弟省份一季度經濟增長能在較大總量基礎上實現快于全國的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新增市場主體快速增長,部分省份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增長超過1倍,民營工業企業恢復增長勢頭更快,支撐滬蘇浙三地首季工業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左右。
更大力度開展“雙招雙引”,充分發揮企業、商協會、產業基金、創投風投等平臺作用,瞄準國內外頭排大企業以及與我省產業關聯度高的大企業,謀劃引進一批帶動力強、集群效應明顯的產業大項目,是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持續壯大企業數量實力的關鍵路徑。省委、省政府近期出臺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業熱情成就企業家創意創新創造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意見,從尊重和成全企業立場搭平臺、優環境、強服務,提升企業家公平感、舒服感、安全感,促進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涌動、加快成長。
以市場化的開放思維,運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在更大范圍調配資源,集聚發展要素,掀起民營經濟發展更大熱潮,將持續夯實發展后勁,積聚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記者 胡旭)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