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旗下的輝隆股份,是全國供銷社系統農資流通行業首家上市企業,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為農服務龍頭企業。圖為今年5月18日,中歐班列輝隆股份氯化鉀專列,滿載進口鉀肥,經霍爾果斯口岸入境。 通訊員 曹懿 攝
遍布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成員達7.8億人
——合作經濟組織,是鄉村發展繁榮的重要支撐
最近,供銷社突然火了。
這個淡出大眾視野很久的名詞,再度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人說它正在回歸,也有人說它從未離開。它曾陷入困境,也正在轉身蛻變。在安徽,它已是年銷售超4700億元的超大組織。老年人帶著感情回憶在供銷社的購物往事,而年輕人則滿臉問號:供銷社是啥?
供銷社,只是簡稱,全稱則是供銷合作社。被省略的“合作”兩個字,恰恰才是它的本質——農民的合作組織。供銷社本質上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經濟組織。
合作活動由來已久。它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中人類的共同狩獵行為。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倫的集體租用土地,我國古代井田制度下的互助行為,以及封建社會中小農之間以親屬鄰里關系為基礎的生產合作,都是合作經濟行為。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合作社,是1844年在英國羅虛代爾鎮創立的公平先鋒社,它樹立了合作經濟組織的典范,制定出流傳至今的合作社原則。
你以為合作社是中國獨有的農村“土土的組織”?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今天,合作社已遍布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成員達7.8億人。據有關資料統計:在美國有30多個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合作社,80%的農產品由合作社加工,30%左右的農產品由3400家農業合作社銷售;在巴西,農業合作社占農業總產值的40%;在新加坡,合作社占超市市場份額的55%;在日本,幾乎所有農戶都加入了農協組織,農戶90%的生產資料購買和80%的農副產品銷售,都通過農協實現。
農業越發達,供銷合作社就越強大。或者可以說,完善而富有活力的供銷合作體系,是鄉村走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
從“紅石巖”到全國首個社屬上市企業
——持續深化綜合改革,轉型發展壯大實力
在中國,供銷合作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有著光榮的傳統。
它萌發初創于革命戰爭年代,成長壯大于計劃經濟時期。1950年7月,全國合作社的中央領導機構——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成立。1954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改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1965年,電影《紅色背簍》上映,講述基層供銷門店職工常年身負背簍翻山越嶺收購農副產品、零售商品的故事。供銷合作社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扁擔精神”和“背簍精神”。
1982年在機構改革中,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商業部第三次合并,但保留了總社的牌子。1985年后,隨著統購統銷制度取消,供銷合作社進入低谷。1995年開始,供銷社系統改革不斷深化,黨中央、國務院一方面恢復成立全國總社,另一方面加強對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指導。2000年供銷合作社全面扭虧為盈。2016年到2020年,連續5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在安徽,1927年10月,皖西北革命根據地在金家寨開辦的紅石巖生產合作社,是我省最早的合作社。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用棉衣浸鹽水騙過敵人秘密運鹽的場景,也在合作社真實發生過。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淮南、淮北、皖江3個抗日根據地廣泛建立合作社。1944年據不完全統計,僅淮北抗日根據地就辦起了347個合作社。
1949年6月,我省于屯溪成立了皖南合作總社;1950年5月,于合肥成立了皖北合作總社;1952年9月,皖南、皖北合作總社合并,在合肥成立了安徽省合作總社,統一領導全省的供銷、消費和手工業合作社事業。1954年9月,安徽省合作總社更名為安徽省供銷合作社。1983年8月,省供銷合作社更名為“安徽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各級聯合社96個,包括省社、16個市社、79個縣級社;擁有社有企業1193個,其中上市企業4個、新三板上市企業3個;組建基層社(含村級社)200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948個、綜合服務社17320個;發展各類行業協會386個;全系統職工約25萬人。
在廬江縣,很多農民到輝隆股份公司的農服中心不僅買農資,更重要的是尋求各種技術指導。“我們做實農業綜合服務體系模式,通過農技培訓、觀摩會、田間指導等下沉服務方式,把好的高產栽培方案和優良品種展示給農戶。”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像這樣的服務網絡,輝隆股份公司正在全省完善布局。作為全國供銷社系統首家上市企業,輝隆已連續多年入榜《財富》中國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年銷售各類化肥近410萬噸、農藥近25億元,成為重要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商。
從“柴米油鹽”到社會化服務
——擔當新使命,更好服務鄉村振興
最近,一些“恢復重建供銷社”的報道引發公眾關注,很多人說它在“重出江湖”。其實自創建以來,供銷社一直都在,從未離去。只是一度發展受挫,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幾乎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到化肥種子和燃料,一應俱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供銷社從輝煌走過艱難,再度浴火重生。在安徽,通過“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及重建基層供銷社等措施,供銷社實力和為農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2021年,全省供銷社系統實現銷售總額4706億元、利潤總額48.54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國前列,省供銷社以第三名的優異成績榮獲全國系統綜合考核優勝單位一等獎。
供銷社再度進入人們視野,很多人片面理解為恢復過去的“計劃”,到農村去建“小賣鋪”。事實上并非如此。
如今,供銷社的基層社已經從傳統、單一的日用品和農資經營,向著構建綜合性、規模化、現代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加快轉變。土地托管、統防統治、收儲加工、配方施肥、電子商務、農村合作金融已成為基層社為農服務的主攻方向。
在金寨縣,去年開始當地供銷社牽頭選定吳家店鎮和油坊店鄉,啟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組建“吳家店鎮鄉村振興產業服務中心”,按照“一中心多站點”模式,聯合13個村級創福公司和11家涉農經營服務主體組建24個鄉村振興產業服務站、點,搭建起“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服務平臺。
據介紹,服務中心在生產合作方面主要提供土地托管、代耕代種、機種機收、莊稼醫院、統防統治、倉儲烘干等服務;在供銷合作方面主要提供種子種苗、肥料等農資集采、統一配送服務,以及提供初級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及電商運營服務;在信用合作方面主要推動黨建引領信用村成果運用及便利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政策落實,幫助對接政策性擔保公司、保險公司開展業務。
多地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核心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為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特別是為規模化農業生產提供專業的社會化服務,提供完善的日用品下鄉和農產品上行通道,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