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授予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安徽有3人上榜,皆來自合肥。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萬寶年院士,獲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劉誠教授、陸朝陽教授獲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扎根磁約束聚變40余年 他讓“人造太陽”“發光發亮”
說起磁約束聚變,大家或許會感到陌生,不過說到研究磁約束聚變的一大重要裝置——“人造太陽”EAST實驗裝置,許多人應該都很熟悉。
此次2023年度何梁何利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萬寶年院士正是該院磁約束聚變大科學工程團隊的首席科學家。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萬寶年便一直從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主持國家大科學工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等離子體物理實驗研究期間,他帶領實驗團隊聚焦聚變堆穩態運行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長時間尺度、穩態聚變等離子體的物理和工程實驗研究,在高性能、穩態、長脈沖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一系列科研工作推動著位于合肥的“人造太陽”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屢創世界紀錄,也使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走在國際前列。
萬寶年曾表示,科學研究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抓住基礎研究這個科技創新的源頭,通過基礎研究的突破,引領和帶動技術創新,從而實現科技引領發展。而基礎創新則要勇于探索和闖入未知領域的“無人區”,要為科研人員營造鼓勵創新試錯的良好氛圍,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無后顧之憂地大膽探索。
兩名中國科大教授獲獎
分別為量子、遙感領域科研“大咖”
另兩位獲獎者,陸朝陽教授、劉誠教授都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他們獲得了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陸朝陽是一名“80后”,他是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執行院長。此前,他已在包括《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40余篇,被引用26000余次。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潘建偉院士團隊的重要成員,陸朝陽長期致力于量子力學基礎問題和可擴展量子信息技術研究,參與研制“九章”系列光學量子計算原型機,相關成果使得我國首次成功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2022年,他和團隊首次完成量子力學實數檢驗系列實驗,這一成果也入選了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今年10月,中國科大宣布成功構建了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術世界紀錄。陸朝陽透露,科研團隊當前正在開展“九章四號”的相關研制工作。
“量子計算機和經典計算機的對比,就像激光和燈泡。”陸朝陽表示,量子計算機可以為化學、物理等領域的科學家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平臺,將更高效地解決更多科學問題,包括一些經典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下一步,希望推動量子計算機在一些有重要的科學或經濟價值的相關問題上,產生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誠長期致力于發展我國自主可控的溫室氣體和污染氣體天空地一體化超光譜遙感技術,研發了首個國產紫外可見超光譜衛星遙感反演技術,實現了國產衛星污染氣體精準遙感從無到有的突破。他與團隊自主研發的國產超光譜衛星遙感結果被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作為官方標準產品,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等政府部門的“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廣應用,實現了國家重大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用國產衛星遙感來支撐。
新聞鏈接
何梁何利基金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授予了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其中,1人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32人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3人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愛國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于1994年創立的社會公益性慈善基金,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民間科技獎勵基金,旨在獎勵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創新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激勵科技工作者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促進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發展。
該基金設有“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三個獎項,每年評選一次。29年來,該獎項共遴選獎勵158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同時,該基金以科學性、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評選結果,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國際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已成為我國社會力量創設科技獎項的一個成功范例。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