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先后布局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各地不斷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武漢、南京、成渝等區域創新‘高地’形成,我國科技創新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2024首科新年論壇——重塑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上,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說。
在論壇上,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和“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23”(以下簡稱首科指數)。
《報告》顯示,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步伐,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78個國家高新區發展速度和質量“雙提升”,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創新群落。整體來看,以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為代表的創新群落市場化程度更高,開放水平也更高。長江經濟帶覆蓋的11個省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整體表現良好。
“不同城市在資本實力、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創新資源稟賦各異,呈現差異化、互補性和協同性等特征,整體表現出‘你追我趕’的良好態勢。”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劉楊說,在這種良好競爭和合作中,各城市得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共同推動國家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
北京是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典型代表。首科指數顯示,北京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穩步攀升,總體呈速穩質優、行穩致遠之勢;創新服務持續提質,高標準技術市場實現突破。2023年,北京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實現“雙突破”,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總量首次突破10萬項,成交額突破8000億元。
劉楊說,當前,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已具有全球影響力,但目前在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面臨問題和挑戰。
“城市是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空間載體,而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城市轉型升級、人才聚集、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理事長、國務院參事賀德方強調,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應抓好戰略和規劃,明確城市發展的重點產業、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此基礎上,要超前規劃布局,部署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牽頭組織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應用示范;加強科技體制改革系統設計,從科技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推動資源共建共享;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篇“文章”,形成支持科技創新的強大活力;圍繞城市重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需求,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全鏈條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提升創新效能等。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