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一重要論斷,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確立了基本原則和方向,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現代化的辯證邏輯,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我們要深刻領悟其內涵意蘊。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特征和本質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科學統籌各方資源,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最終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歷史雄辯地證明,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既沒有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也沒有走一些發展中國家靠犧牲本國利益換取自身發展的歧路,更沒有走“全盤西化、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的死路;既沒有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也沒有成為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更沒有成為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我們用幾十年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進程,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模式有兩種:資本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化雖是人類現代化的第一種形態,但終因其內在矛盾的無法克服以及經濟危機的不可根除而不可持續,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歷史的必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從實質上講,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的實踐形態和“具體化”,體現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發展的個性特點和特殊規律。歷史事實表明,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堅持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摒除資本主義現代化那種遵循資本邏輯、“以物為本”和脫離群眾的導向,真正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價值導向;避免資本主義現代化那種“物質主義膨脹而精神生活貧瘠”“少數人富裕而大多數人貧窮”“財富積累與貧困積累同步增長”等兩極分化的窘況,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基礎上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消除資本主義現代化那種將人與自然相對立,靠犧牲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為代價換取現代化發展的錯誤邏輯,實現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規避資本主義現代化那種以戰爭、殖民和掠奪等手段,以“零和博弈” “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始終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著力推動世界的公平正義和持久和平,維護各國的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堅持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立場原則、發展要求、價值目標和行動指向,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實踐要求和行動依據。
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現代化道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孕育于中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之上,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人口眾多且未經歷工業化完整發展階段的東方國家通過社會主義道路趕超世界先進、實現現代化的特殊性要求,其本身也是人類現代化的一種具體形式,從來不是脫離人類文明發展大道而固步自封和自我定義的產物,而是貫通著人類追求現代化的普遍性規律和各國實現現代化的共性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辟,既深刻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及其帶來的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發展規律,又通過改革開放在比較中吸收和借鑒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走向現代化的合理經驗、先進文明和科學認識。只有從人類現代化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統一的視角出發,將立足中國發展與具備世界眼光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與胸懷天下相統一,才能全面科學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和內在要求。我們既不能只強調中國現代化的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脫離世界現代化整體潮流與體系,搞自我封閉、自我定義,又不能忽略自身特殊性,脫離中國現代化發展實際,盲目照抄照搬別國現代化經驗與模式。這兩種思路都是不科學、不可持續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應置身于世界現代化潮流和體系之中,用世界現代化發展水平衡量自己、認清自己,找準自身位置,看清發展差距,更好地完善和發展自己,又應在主動融入世界現代化發展潮流、吸收國外現代化發展有益經驗和先進文明的基礎上,從中國客觀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探索符合我國現代化獨特發展要求的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