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高度贊譽安徽良好的生態環境,強調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上持續發力。
安徽牢記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力污染防治攻堅,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勇于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首創跨省流域生態補償的“新安江模式”,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林長制,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寶貴經驗啟示。
優化生態環境保護頂層設計。以《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頂層設計為指引,安徽把新安江綜合治理列為環保“一號工程”,改革考核方法,把黃山市單獨作為四類地區加強生態保護權重,鼓勵黃山市先行先試,制定《黃山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施辦法》等。安徽生態文明的改革經驗被寫入《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和新修訂的《森林法》等。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安徽加快制度創新,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嚴格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推進差異化改革,實施長江(安徽段)“1515”岸線分級管控,采取“7+1”治理措施,治理并守護好一江碧水。
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休寧縣構建以“森林—溪塘—池魚—村落—田園”為基本結構的山泉流水養魚生態系統,打造特色養殖基地,形成養魚—賞魚—畫魚—賣魚—食魚的“泉水魚”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鏈,實現綜合產值5.6億元。“草”魚變成了“金”,泉水魚產業已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靠山”。
增強群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黃山市創設生態美(垃圾兌換)超市,通過垃圾收集、生態環境保護、志愿服務等兌換積分獎勵,引導公眾參與保護美麗新安江,探索實踐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新路。目前,全市建成“生態美”超市345家,年兌換垃圾800噸、兌換物品價值650萬元,村民實現了從“要我收集”到“我要收集”、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轉變。
■ 曾凡銀
(作者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