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合肥,春潮涌動。
漫步巢湖之畔,處處一派實干奮進的景象:實驗室里,高校與企業研發人員聚焦產業技術難題,埋頭攻關;智能工廠內,多種機器人協同配合,不停忙碌;工業園區間,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活力迸發……
向“新”挺進,逐“質”前行。
今年以來,合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落實省委“三個往前趕”要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潮澎湃
蛇年春節前夕,合肥科學島上,誕生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
“998、999、1000……”1月20日,大屏幕上的數字最終定格在1066,原本安靜的控制大廳一片歡呼。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首次完成1億攝氏度1000秒“高質量燃燒”,標志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對人類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
EAST這樣的“國之重器”,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內核”。目前,合肥已有、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裝置集聚度和運行水平均居全國前列。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是科學島上的另一個“科創明星”。
2024年9月22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水冷磁體產生了42.0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打破了2017年由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水冷磁體產生的41.4萬高斯的世界紀錄。
據科研人員介紹,地球磁場約為0.5高斯,42.02萬高斯相當于地球磁場的84萬倍,標志著我國乃至世界水冷磁體技術發展的新高峰。
“國之重器”光芒閃耀,原始創新“遍地開花”。
“祖沖之三號”再次打破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世界紀錄;中國下一代“人造太陽”關鍵系統通過驗收,系統研制水平及運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成功升空……
“新”潮澎湃的背后,是合肥對“科技打頭陣”的堅定信念。近些年,合肥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全力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持續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創新平臺能級,系統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實現新突破。
創新,不是單打獨斗,協同才能激發更大能量。
新型研發機構,被稱為“四不像”,因為它既不是高校、院所,也不是企業、事業單位。但是辯證地看,“四不像”恰恰是“四都像”、很全能。
相較于傳統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通常由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種主體共同發起,能夠推動多元創新要素深度融合,是協同創新的典型代表。
在合肥的創新版圖中,新型研發機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
截至目前,合肥先后與中國科大、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院士團隊、龍頭企業共建各類新型研發機構54家,基本覆蓋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及新材料等“6+5+X”產業集群體系。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為合肥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
一路向“新”
2024年9月,合肥國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首條搭載無FMM技術的第8.6代AMOLED生產線在合肥新站高新區開工。該生產線總投資550億元,是全球最先進的高世代AMOLED生產線之一。
維信諾是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的龍頭和柔性顯示技術的標桿企業,自2018年落地以來,相繼啟動第6代全柔AMOLED產線和AMOLED模組產線建設,與合肥國顯協同建設高世代AMOLED生產線,將有力助推合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顯示面板制造的城市之一,合肥已集聚京東方、維信諾、視涯科技、全色光顯、康寧、彩虹、欣奕華等一大批產業鏈龍頭企業,2024年合肥新型顯示產值增長22%,產業集群綜合排名全國首位。
新型顯示“屏”步青云,新能源汽車跑出“加速度”。
去年5月9日,蔚來第50萬臺量產車在位于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的蔚來第二工廠下線。自2018年5月27日第一臺量產車下線以來,歷時72個月,蔚來成為首個達到這一量產規模的中國高端純電動汽車品牌。
蔚來汽車加速奔跑的背后,是一個“汽”勢磅礴的合肥。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37.6萬輛,增長84.5%,超全國總產量十分之一。
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亞迪、蔚來、大眾、長安、安凱等6家整車企業,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巨一科技等300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已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總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發展活力最強、供應鏈最完整的區域之一。
集成電路、光伏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精彩紛呈。晶合集成、長鑫存儲等企業持續擴產,產值增長30%;動態存儲、顯示驅動芯片市場占有率全球前列;光伏逆變器產量全球第一,儲能系統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二……
從“芯屏汽合”“集終生智”,到聚力打造“6+5+X”產業集群體系,合肥緊緊把握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圍繞先進技術進行布局,形成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互支持、協同并進的發展格局。
2024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6%,五年提升10個百分點。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在轉化為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搶灘”未來
量子科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
去年11月,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向海外首次銷售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該設備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可編程、可交付超導量子計算機,意味著“中國人自己的量子計算機”誕生。這背后,是合肥敢為人先的超前布局。
早在2008年,我國首個3節點全通型量子保密電話網絡就在合肥試驗成功。近年來,合肥更是搶抓機遇,搭建量子信息“一院三平臺”基礎研究創新體系,連續四年舉辦量子科技和產業大會,出臺政策投入近百億元財政資金,聚力打造“量子中心”。
最新全球未來產業指數報告顯示,合肥在量子信息領域排名全球第二、全國首位。
隨著低空經濟爆火,合肥又把目光投向了天空。
打個“飛的”就能到蕪湖、乘坐“空中出租車”可鳥瞰巢湖風光、在駱崗公園點上一杯無人機送來的咖啡……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不斷“上新”,走進百姓生活。
去年以來,合肥先后出臺《支持低空經濟發展若干政策》《關于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圍繞技術研發等,“真金白銀”扶持低空經濟產業。
截至2024年底,全市集聚了億航智能、零重力等150余家產業鏈企業,已建成駱崗公園、濱湖森林公園等30多個eVTOL、無人機臨時起降點,已累計開通無人機醫療物資配送、軌道巡檢、景區外賣配送等120多條航線,年度飛行近2萬架次,推進高速長航時巡檢、載人觀光文旅等13類應用場景落地。
具身智能也是重要的未來產業之一。今年全國兩會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1月,作為本土孵化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合肥零次方機器人有限公司完成數千萬元的融資,并獲得了千萬元級別的訂單。
合肥零次方研發的首款低功耗、高性能的通用型安全人形機器人——ZERITH Z1,集成了先進的硬件架構與AI智能算法,并配備了航天級的全身協調控制系統,能夠適應多種場景應用,執行復雜的交互任務。如可以順利通過樓梯、斜坡等復雜地形,完成拳擊、舞蹈、抓取物體等復雜動作。
在合肥,像零次方這樣的具身智能企業,“背靠”豐富的創新資源。去年,安徽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和安徽省人形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同時在合肥揭牌。聯合多方,合肥正打造國內首創、世界領先的人形機器人研究基地。
創新引領,未來已來。
商業航天匯聚企業超140家,生物制造未來產業先導區啟動,元宇宙、下一代人工智能等一批優質企業相繼落戶合肥……
在合肥,更多的未來產業正在扎根向上、破土而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點題的“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四大未來產業,這座城市都已悄然入局。
新征程上,合肥將繼續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奮勇爭先,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全省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