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村,賞民俗,打食桃……每逢假期,安徽省黃山市的鄉村成為許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大家在山水美景中感受濃濃的徽風皖韻。
近年來,黃山市堅定不移走好質量興農、城鄉融合、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共同富裕的道路,堅持縣鎮村統籌規劃布局、點線面實施鄉村建設、土特產提質鄉村產業、精氣神厚植鄉風文明、人地錢支撐要素保障等,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加強規劃引領,科學統籌做好鄉村布局
規整梯田,提升步道,復舊墻面……近期,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內,大小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忙個不停。以靈山村為主體的旅游度假區正從整村推進邁向成片規劃、一體發展。
村莊規劃作為村莊建設的依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鄉村建設和發展的成效。黃山市注重縣域規劃統籌、鄉鎮規劃管理、村莊規劃實效,因地制宜科學做好鄉村布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通盤考慮各區縣的村莊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構建了縣(區)鄉(鎮)村“多規合一”、有效銜接、一體推進的規劃建設體系。出臺徽風皖韻“五微”(微改造提升、微景區培育、微創意運營、微循環發展、微奉獻治理)和美鄉村建設指南、徽派民居建設技術導則等地方標準,組織國內外藝術家、本地土專家等成立鄉鎮規劃員隊伍,為鄉鎮產業經濟、文化、生態、交通等方面規劃出謀劃策。在挖掘徽州村莊特性特色的基礎上,通過煙雨徽州中國黃山鄉村生活美學設計公開賽全球招募令等活動,向全球征集彰顯“國際范、徽州味、可落地”的設計方案,并融入村莊規劃中。
目前,黃山市已有565個行政村形成“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方案,覆蓋全市81%的鄉村。
堅持以點帶面,村景一體推進鄉村建設
從云端鳥瞰位于黃山北麓的黃山區溝村,諸峰環抱合圍,山泉蜿蜒而下、穿村而過。“僅僅是一些小改動,村容村貌就煥然一新,在村子里散步就跟逛景區一樣。”村民異口同聲說道。
近年來,溝村圍繞“清清爽爽”“做減法”,利用當地的竹籬笆、卵石、古磚等材料,規整了菜地圍墻和綠化帶柵欄,把“金邊銀角地”變成亮麗風景線;圍繞“留住鄉愁”“做加法”,恢復溝村老街的石板路,修復古水井,重現溝村老街古色古韻。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黃山市通過實施“五微”行動,由點及線、連線擴面,以“小切口、微更新”理念推進村莊微改造精提升,不大拆大建,保留村莊肌理、保住鄉土特色,融入藝術鄉建、增添美學空間、挖掘文化內涵,打造一批非遺村、藝術村、哲學村、攝影村、戲曲村、美食村,形成“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的新格局。目前,共培育國際槐塘、書香關麓、塔川秋色、童趣虹光等“微景區”276個。通過實施名山秀水、醉美218、環太平湖等最美風景道打造,對沿線鄉村景點、名鎮名村等300余處節點串珠成鏈,打造了世界遺產游等旅游精品線路20余條;成功創建了44個省級美麗宜居村莊,135個中國傳統村落建成美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列。
深化產業發展,多業融合促進鄉村富裕
推動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
依江而建的歙縣九砂村,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倒映江面,與兩岸青山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守著好山水,九砂人有作為、敢作為,依托新安江百里大畫廊建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打造“九砂曬秋”品牌,把昔日小漁村變成新安江百里大畫廊不可替代的一抹亮色。
黃山鄉村是個大寶庫,集文化積淀、絕美山水、開放基因、便利交通、淳樸民風于一身。像九砂一樣,每個村都有自己的“流量密碼”,掌握了“流量密碼”就能找到變現方法。
近年來,黃山市做強特色農業,實施徽茶、中藥、養殖、林特、農旅鄉愁、數字鄉村“六業千億”行動,精耕“茶花草魚”等特色產業,打響“田園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繽紛”區域公用品牌,推出狀元好物、太平有禮、徽味無窮等一批精致農業品牌,2023年鄉村全產業鏈總產值超1050億元。協同推進休閑旅游發展、和美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推進農文旅產業鏈條深度融合,重點打造精品主題村100余個,開發鄉村“網紅打卡點”400余個,發展文旅業態3400余處,成功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0個,全市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800萬人次、收入440億元。黃山市構建縣鄉村三級鄉村資產運營體系,已設立各級運營公司507家,實現營業收入近3億元,帶動全市2023年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6.5億元,收入超50萬元的村占比86%。
厚植鄉風文明,文化底蘊助力鄉村治理
徽州鄉村發軔了徽州文化、徽商精神。在推進鄉村治理過程中,黃山市堅持文化塑魂,把徽州傳統文化優秀因子和核心融入鄉村日常生活,帶動建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和黨群議事會等組織,開展文明實踐道德銀行建設、“一獻四捐”號召等活動,各級文明村鎮占比超94%。
歙縣定潭村是新安醫學主要流派“張一帖”的發源地和傳承地,為發揮傳統文化德治教化作用,定潭村深入挖掘傳承優秀本土家規家訓家風,以家庭“小氣候”溫潤社會“大環境”。同時,號召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和熱心為本村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的人士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暖一個村,在矛盾糾紛調處、村容村貌整治、發展集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山市還推出“作退一步想”“群眾點名”“富山解憂”等工作法,打造板凳會、逢四說事等69個群眾自治品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大茂模式”、17年無信訪“響潭實踐”等典型經驗。創新開展新安夜話、駐村夜訪、幸福來敲門等行動,利用戶主會等69個群眾自治品牌,引導村民主動參與村莊規劃、征地拆遷、項目推進等和美鄉村建設全過程,最大限度爭取群眾理解、調動群眾熱情、提升群眾滿意度。
強化要素保障,改革創新激發鄉村活力
人才興則鄉村興。田間地頭的“土專家”,互聯網上的“新農人”,創新創業的“農創客”……近年來,一批“有知識、懂科技、會經營”的鄉村“農創客”,正心懷鄉愁和創業夢想來到黃山市,扎根沃野,用新技術、新平臺、新理念讓土地生金,讓傳統農業成為引領創業創新的“弄潮兒”。
在黟縣,湖北姑娘黃晶和朋友們玩出了“蔬菜盲盒”新花樣,他們將農家新鮮蔬菜以“盲盒”的形式掛上電商,一時竟成了“爆款”。他們還發起了“蘿卜計劃”,半年已鏈接農戶36戶,利用閑散荒地49畝,助農賣菜,帶動當地村民增收。
為解決人才瓶頸,黃山市大力實施“四鄉工程”“迎客松英才計劃”,培育旅游管家、鄉村推介官、鄉村設計師、鄉村運營師,近2000多名鄉創客、土專家、田秀才在鄉村一線大顯身手。與此同時,以選調和招聘相結合的方式擇優補充基層干部骨干力量,一批金融專員、技術人員、科技特派員下鄉助力鄉村振興。
除了做好人才保障,黃山市在土地保障方面,深化農村“三權分置”改革,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創新探索閑置農房盤活模式,建立古民居流轉集中交易平臺。在資金保障方面,統籌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綠色金融“村落徽州”保護利用項目、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VEP收益權質押貸等探索,引導撬動金融、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如今,放眼黃山廣袤鄉村,一個個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景有業的和美鄉村正在崛起,一幅幅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和美的“新安山居圖”正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