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物保護工程、促進非遺活化利用、加強文物資源管理……近年來,亳州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大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激發文化消費潛力,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6月6日至15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將與亳州市聯合舉辦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其間,將圍繞“徽”脈傳承“亳”古通今主題,精心推出8項活動,讓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走進群眾視野,貼近百姓生活,激發全社會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意識。
守護文化根脈
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實證。
亳州市作為具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非遺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全市現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1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民間文學類18項,傳統音樂類8項,傳統舞蹈類19項,傳統戲劇類12項、曲藝類16項、傳統體育類、游藝類與雜技類17項、傳統美術類11項、傳統技藝類80項、傳統醫藥類25項、民俗類7項。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如何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斷推動新時代亳州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強化使命擔當,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聚焦基礎管理、古建筑修繕、考古發掘、安全治理、活化利用五大方面,不斷推動新時代亳州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高質量發展。”亳州市文物保護發展中心主任余艷說。
目前,全市23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落實率達100%,21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入選《安徽省革命文物名錄》。花戲樓榮獲“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和“安徽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優秀案例”,曹氏家族墓群入選安徽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這得益于我市持續加強文物保護基礎管理,突出抓好文物資源調查登記、業務培訓、普法宣傳、隊伍建設等工作,文物保護利用基礎更加堅實。
在實施文物保護項目方面,亳州市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按照“前期謀劃一批、編制儲備一批、開工實施一批”的工作思路,分類分批推進文物保護工程。2023年以來共爭取國家、省級文物保護資金2753萬元,用于花戲樓、亳州古地道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三防”提升和勘察研究;萬佛塔安防、花戲樓朱公書院文物本體修繕、石碑墻體保護等項目竣工;花戲樓木雕彩繪修復、南京巷錢莊本體修繕、亳州古地道滲水前期勘察研究、曹氏家族墓群及薛閣塔安防、道德中宮消防等11個文物保護項目正在推進實施。
去年,在全省文物建筑及博物館單位消防隊伍大比武競賽中,亳州文物建筑代表隊榮獲團體總分一等獎。近年來,全市文物安全形勢穩中向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全面落實,公示公告落牌率達100%。我市還強化安全治理能力提升,扎實推進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三年行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檢查、“ 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等專項行動。
近年來,亳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經濟開發區文物資源區域評估,開展建設工程選址文物調查20余項,先后完成湯王大道渦河隧道、譙城萬達廣場等建設工程考古發掘項目10項,出土各類文物3000余件。2024年又持續開展金達融府小區等4個項目文物考古發掘工作,有力保護了地下文物資源,有效保障了建設工程施工。
深挖文物價值內涵,推動文物工作向民心工程轉化。亳州市依托革命舊址及紀念設施,開展教育紀念活動,打造紅色研學旅游精品線路,傳承紅色基因;加快考古成果轉化,編印《亳州文物考古成果集》,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舉辦“亳州考古成果展”;舉辦“亳州文物我來說”“華祖庵奇妙夜”等各類線下線上宣傳活動。
提升文化價值
亳州市不斷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促進非遺活化利用,多角度融合發展。
文化創意產品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以物質形態真正地融入現代人日常生活當中,將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亳州市以非遺文化為主題開發了一系列文創宣傳品,讓亳州非遺走進群眾生活,走向更大的展示平臺。亳州市自主設計研發的五禽戲手機支架作為亳系列文創產品,獲“2018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銀獎,五禽戲小夜燈獲2019亳州市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二等獎;促進非遺+旅游融合發展,“古韻亳州”非遺之旅入選“安徽非遺主題旅游十大精品路線”,通過該線路可體驗華佗五禽戲、古井貢酒釀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藥膳等省級非遺項目;積極創建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2023年,亳州市獲批設立省級“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是第三個獲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城市。
非遺發展重在傳承,亳州市積極探索多種類多角度的活動形式,促進非遺傳承傳播。
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節日節慶,亳州市舉辦“非遺傳承展絕技·百年華誕頌黨恩”—亳州市慶祝建黨100周年非遺展示活動,“慶國慶·展非遺”—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普及活動,迎新春“福壽喜”—非遺剪紙展,“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非遺視頻展播活動,“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活動等各類展演展示活動;建成非遺展示館并免費開放,在弘揚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兼具了開展非遺傳習實踐活動的功能,具有非遺的數字化展示、交互體驗等功能,降低學習非遺的門檻,更具便利性、普眾性,群眾可以“掃一掃”將非遺“帶回家”,時刻學習、體驗、受益;注重對外宣傳推廣,以2024亳州馬拉松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重大賽事為平臺,宣傳推廣我市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華佗五禽戲走出安徽、走出中國,在日本等多個國家開設授課點。
人才培養是非遺傳承的根本,我市積極開展各類培訓活動,讓群眾感受非遺,自發傳承。
立足“人人有藝”品牌活動培養群眾對非遺興趣,亳州市文化館“人人有藝”免費公益培訓課程已連續招生19期,涉及書法、國畫、篆刻、拓片、棋類、琴類、老年智能手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五十多個藝術門類,惠及學員2.5萬余名。得到了人民日報、人民網等媒體相繼報道,入館人流量數據多次居全省第一,成為全市群眾文化服務主陣地,被教育部評為“2021年全國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特別受百姓喜愛的終身學習品牌項目”“2021年全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通過亳州市文化館“人人有藝”免費公益培訓課程,立足非遺文化,開設晰揚掌、五禽戲、古琴、太極拳、亳州剪紙、木蘭武術等眾多培訓課程,極大地助力了亳州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開展非遺進基層活動,市文化館每年組織不少于12場“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活動,擴大了亳州非遺的影響力,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亳州文化大講堂作為亳州市文化館重要品牌活動,每年舉辦不少于12期,通過舉辦文化大講堂,開展古琴雅集、五禽戲講座、二夾弦講座等非遺專題,不斷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普及。
綻放文化光彩
如今,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弘揚與創新,在亳州大地處處綻放光彩。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還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文物資源管理,積極推進亳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第九批省保單位遴選、申報,啟動第九批國保單位申報工作等。”余艷表示。
在文物保護方面,我市將推進實施朱公書院保護修繕、花戲樓安防、花戲樓防雷、道德中宮消防、華祖庵消防、四女漢墓群環境整治等重點文物項目實施。加強亳州古地道滲水治理前期勘察研究、花戲樓木雕彩繪修復等項目方案編制和實施。推進曹氏家族墓群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在考古發掘方面,亳州市將重點推進譙城區金達融府小區項目三期考古發掘,組織實施譙城區桂語聽瀾小區、榮徽·璟園小區等建設工程考古勘探發掘。加強考古研究,推進亳州考古工作站建設,提升考古科研實力。
此外,亳州市還將推出文物主題游徑,打造“漢風魏韻”曹魏文化之旅。依托文物景區多形式開展文物活化利用活動,積極探索云展覽、云直播等數字化展示傳播方式。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斷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讓文物活起來,把文脈傳下去。我們相信,古老的亳文化會開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