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為安徽籍犧牲在貴州的烈士尋找家人,好多位阜陽籍烈士還沒找到親人,懇請阜陽市有關部門協助,為這些烈士尋親。”日前,志愿者張先生在阜陽市“阜務為民”小程序上留言求助,為烈士尋親。
看到消息后,阜陽市“兩有三解”平臺工作人員轉交該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進一步查證,并尋求當地志愿組織幫助查找。在相關部門和志愿者的努力下,目前已有五位烈士找到親人,還有七位烈士的親人正在尋找。
近年來,阜陽市深入貫徹省委部署,推深做實“民聲呼應”工作,以“有話請您說、有事我來辦,為群眾和企業解難解煩解惑”(以下簡稱“兩有三解”)平臺為抓手,切實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
據了解,該平臺自2021年11月17日上線運行以來,共收到投訴意見建議398.8萬件,已辦結385.1萬件,辦結率96.6%,滿意度91.3%。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交流會給予表揚,獲評中宣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案例”和“2023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搭建平臺,“有話請您說”
為暢通民聲,搭建渠道,阜陽市順應“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大勢,整合組建“1+8+N”平臺矩陣,即上線1個市級總平臺,設立8個縣(市、區)分平臺和城管、市場監管、人社等若干重點領域分平臺,把12345政務熱線和網友留言、市長信箱、“互聯網+督查”平臺、政務新媒體留言、媒體熱線、輿情監測、輿論監督等途徑收集到的問題,一并納入總平臺流轉。
從“指尖”到“耳畔”,從大屏到小屏,線上線下全天候、全口徑受理群眾和企業訴求,形成了由各分平臺分頭搜集、總平臺匯總交辦、“一口子出一盤棋抓”的工作格局。
群眾可以通過“阜務為民”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多個端口進入主平臺,發布文字、圖片或短視頻表達訴求。不少網友表示,通過“兩有三解”平臺“一網收盡”,再也不用自己找政府部門反映,而且“話有地方說”,又“說了不白說”。
重在落實,“有事我來辦”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兩有三解”平臺對于所有的求助、投訴和意見,事不論大小均登記造冊、照單全收。
對于總平臺交辦的事項,各級各單位按照快受理、快核查、快處置、快整改、快報告、快回訪“六快”要求,制定任務、責任、問題、舉措、整改“五張清單”,明確“誰來干、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目標”,形成“反映-受理-交辦-督辦-反饋”工作閉環,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對急事和簡易事項,2個工作日內辦理回復;一般問題,5個工作日內辦理回復;復雜問題經會商后,明確牽頭部門和配合部門共同辦理;需較長時間辦的或政策不允許辦的,向群眾解釋清楚。比如,潁州區麗豐一品小區幼兒園“民轉公”后,因部分事項未能與教育局達成一致意見,在秋季開學前一周園方單方面宣布暫不開學,被小區業主投訴至平臺,考慮到該問題涉及200多個孩子的入園問題,潁州區教育局當即接辦、加急處理,僅用了2天時間就妥善化解了矛盾,實現了正常開學。
除了解決群眾的個體訴求,阜陽市還圍繞關注度較高的普遍性訴求,形成《熱點難點問題快報》,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調度推進,深化系統治理,有針對性開展“消防安全隱患”“飛線充電”“斷頭路”等8類問題專項整治,推動由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滿足“一個人”向滿足“一群人”轉變。如,2023年涉及小區物業的投訴較為頻繁,平臺先后多次梳理總結上報,推動了全市物業立法,2024年1月1日《阜陽市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
全程監督,請您來評判
“兩有三解”平臺還引入群眾“好差評”制,不僅群眾可以直接在平臺上對辦理結果進行評價,還組織工作人員對群眾進行隨機電話回訪,把“裁判權”交給群眾,辦事效果“群眾說了算”。
平臺定期將辦理量、辦結率、滿意度進行“亮曬比”,對市直部門每月公布前5名后5名,對縣(市、區)每月公布前3名后3名,連續2次倒數后三位的進行約談整改;“亮曬比”的結果,作為年終黨建考核負面輿情把控指標的重要依據單列,實行一票否決;在《阜陽日報》和廣播電視臺開設“回音壁”欄目,組建“政能量”評論工作室,報道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及辦理情況,推動立行立改,傳導整改壓力;設立“辦理不滿意”專區,瞄準最后未處理完結的問題啃“硬骨頭”、攻“卡脖子”,只要事情在理,再難也要辦。
此外,阜陽市還從各級“兩代表一委員”和市民、企業、媒體人士中,選聘80名“兩有三解”觀察員、20名營商環境體驗官,1.5萬名各級人大代表通過平臺履職跟進,與職能部門共商學位、床位、車位、廁位、梯位、攤位、崗位等“老大難”問題解決方案。在全國率先定期舉辦“新媒體茶座”,與網絡界人士和網民代表交朋友、聽意見,積極把握網上輿情動態,及時優化為民服務工作。同時,阜陽還與蘇州、合肥網絡界交流合作,放大阜陽在輿論場中的好聲音,推深做實“兩有三解”的網絡共同體。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