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鄉村”是個什么模樣?是鄉野田間綠意涌動、碩果滿枝,是景區景點游人如織、熙熙攘攘,是公共設施便利便捷、配備完善,是網絡通暢、數字化水平已近成熟,是公共服務質量優質、文化生活豐滿富足。近年來,休寧縣深耕狀元文化、非遺等傳統文化,以文彰旅,以旅促文,助力和美鄉村建設,繪制鄉村振興新圖景。
陣地提升惠民。通過“縣級場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務中心+新型閱讀空間”的供給體系,全縣21個鄉鎮153個行政村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數字農家書屋)全覆蓋,建成城區15分鐘閱讀圈2處,主題分館4個,圖書流通站21個,圖書服務點26個,為“全民閱讀、全民學習、全民娛樂”提供平臺。實施基層公共服務設施提升計劃,完善文化舞臺、文化廣場、文旅體設施器材、文化墻等,營造濃厚鄉村文化氛圍,實現群眾家門口的優質文化服務供給。緊跟時代需要,增加縣級場館數字化服務功能,圖書館入駐VR沉浸式閱讀、少兒繪本閱讀機、自助借閱機等智能設備,成功搭建科技智能一體化學習平臺;文化館引入數字化服務設備,優化場館服務程序,全面實現場館智能升級;縣狀元博物館啟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采購藏品管理系統1套,完成51件(套)珍貴文物高精度三維數字化采集加工,輸出存檔級模型、展示級模型、瀏覽級模型各1套。
志愿服務暖心??h級“四館”發揮社會教育效能,重視特殊群體服務,組建志愿服務團隊進入校園、進入街區、進入軍營、進入景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88場次。圖書館創新開辦“狀元小課堂”,以弘揚傳統文化、拓寬學生眼界、傳承非遺技藝為目的設置課程,截至目前,已開設5期;文化館征集少兒書畫作品,組織評選出100幅優秀書畫作品舉辦書畫巡展,將作品送進城市鄉村校園8場次;美術館依托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組建志愿服務團隊將篆刻技法、美術書法等送進老年課堂,豐富老年大學課程,還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創建,承擔城市文化墻設計;縣博物館聯合海陽一小開展“小小紅領巾講解員”講解活動,在提高小講解員們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講好休寧故事。此外,縣級“四館”更是發揮所長,承擔社會責任,送書、送文藝演出進軍營,“以知識砥礪從軍志,以書香浸潤赤子心”。在重要時點,結合狀元文化大會、“車水馬龍”民俗踩街等品牌節慶活動及“桃花節”“菊花節”等鄉村農事節慶,在休寧街頭、景區景點開展志愿文藝演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下鄉樂民。開展“送戲進萬村”惠民演出49場次,在《狀元爭母》《姐妹換嫁》《梁趙姻緣》等經典黃梅戲曲劇目的基礎上創新演出,加入《特別超市》《老娘粥》等一批以鄉村振興、反腐倡廉、文明創建為主題的節目來豐富演出劇目庫,充分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要;組織各地開展“四季村晚”演出12場次,以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為主,加入文化館專業文藝節目增彩,線上線下服務人次超30萬人,其中,休寧縣東臨溪鎮臨溪村“春季”村晚、藍田鎮迪嶺村“秋季”村晚入選安徽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演出。組織書畫志愿者走進長豐村、黃村、山斗青嶺村、祖源、嶺腳、樟源里、梓塢等10余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為村里涼亭、祠堂、文保建筑等題匾并書寫楹聯;組織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將春福、春聯、文藝節目送進鄉村,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文旅融合增效。全縣年均舉辦狀元文化大會、“福開狀元縣 休寧祈福游”狀元休寧祈?;顒?、“車水馬龍”民俗踩街等品牌節慶活動20余場次;指導、支持舉辦菊花節等鄉村文化旅游活動60余場,搭載體育賽事、旅游宣推等平臺開設狀元好物市集超10場次,年均銷售額近百萬元,吸引游客超百萬人次。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為白際鄉農業產品紅薯干進行包裝設計,助力鄉村產業品牌走出去。以休寧縣歷代19位狀元故事為依托,為古城巖景區設計打造了《休寧狀元故事長卷》,用狀元文化為景區“添妝”;與景區聯合共建休寧縣非遺館,開展系列非遺活動,用非遺為景區“增彩”。打造齊云山非遺小鎮,引進徽州剪紙、徽州糕餅等20余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駐景區,“橫江舞金龍”“齊云打鐵花”等非遺演藝節目駐場演出,吸引游客超50萬人,創新開展“百場黃梅唱響百家景區”3場次,豐富景區演藝業態。融合狀元文化,開發設計“文小寧”“武小寧”狀元文創產品及徽州“三雕”、得勝鼓、王光熙·狀元及第松蘿茶、“一恒百年”花開富貴干泡茶臺套組等非遺文創產品。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