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合肥市積極響應,將“綠色融合”推廣到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營和發展中,成功建成了包括王小郢污水處理廠等多個“光伏+污水處理廠”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當污水處理廠撐起“光伏傘”,人們傳統觀念中的“用電大戶”如今正成為綠色低碳行動的踐行者和受益者。
“用電大戶”用上光伏發電
位于合肥市東南部的王小郢污水處理廠,是安徽省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為350.77畝,采用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設計處理能力為30萬立方米/日,“城市老城區的生活污水基本上都是我們在處理。”王小郢污水處理廠設備部部長婁彥宏說。
為保障城市污水的及時處理,污水處理廠需要24小時不間斷運行,并且負荷穩定,電力成了污水處理廠最需要的資源之一。如何探索出一條既能夠節能降排,又能減少能源成本支出的低碳環保新道路,是水務行業轉型升級所面臨的一道坎,也讓諸如王小郢污水處理廠這樣的“用電大戶”有些犯愁。
隨著光伏行業的發展,“光伏+”模式逐漸進入了王小郢污水處理廠的“視野”。“一方面光伏發電建設和使用成本持續降低,另一方面,我們污水處理廠如生化池、二沉池主要處理單元都擁有較大的表面空間,可供光伏組件方便安裝和高效利用。”但污水池周邊錯綜復雜的管線,曾讓婁彥宏有些擔憂。
為了不影響污水處理的正常運行,王小郢污水處理廠的光伏項目在建設中采用了先進的物勘探測技術、人工二次復測工藝,做到對污水處理廠管線零破壞、零影響,并加大對安裝過程的現場監控,保證在安裝期間不破壞、不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2018年,合肥王小郢污水處理廠總容量10.8M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成并投運,這是安徽省首家建成投產的污水處理廠光伏項目,占用空間面積約11萬平方米,即便如今放眼全國,其單體項目規模也位居前列。
年均“省下”約70萬元電費
走進王小郢污水處理廠,在陽光的照射下,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光伏組件熠熠生輝。而在光伏面板下,從老城區匯集來的污水流經沉砂池、生化池、消毒池等環節凈化后,除去市政景觀用水外,大部分處理完畢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南淝河及部分河流。
通過在污水處理廠的氧化溝和沉淀池上方空間布排光伏組件,不僅實現了土地及空間資源的綜合有效利用,還對曾經“露天”處理污水的氧化溝和沉淀池進行了有效遮擋。
“光伏板對污水池進行遮擋,能有效抑制池內水體藻類生長,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及水質。此外,周邊居民也不會再看到污水處理的‘實況直播’。”婁彥宏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光伏+水務”的背后更是產生了“看不見卻算得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據了解,目前合肥王小郢污水處理廠年發電量約1050萬千瓦時,相當于年節約標準煤約3910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463噸,降低粉塵排放約2855噸。此外,每年可節省電費約70萬元。
“這些光伏板就像是我們的綠色發電機,通過‘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對項目提質增效、穩定電網負荷、降低污水處理碳排放量都有著重要作用。”合肥王小郢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也為整個水務行業的綠色轉型做了個示范模板。
“光伏+水務”將推廣至更大范圍
近年來,除了裝機容量10.8兆瓦的王小郢污水處理廠,合肥市已實施光伏項目的污水處理廠還有十五里河污水處理廠(裝機容量2.1兆瓦)、小倉房污水處理廠(裝機容量1.8兆瓦)、陶沖污水處理廠(裝機容量1.3兆瓦)。
截至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區“光伏+污水處理廠”項目總建設規模達16.0兆瓦,累計發電量達7988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相比,累計節約標準煤約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6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6.6噸,企業累計節約電費數百萬元。
“污水處理廠全年不間斷連續運行,同時峰平時段用電量較大且平穩,特別契合光伏電站發電的時間特性,且光伏電站所發電能基本可被其全部消納,與之合作建設光伏電站具有收益的可持續性。”合肥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若能合理配套光伏電站,不僅可以補充傳統電力的供給,還可以有效降低生產運營成本,更能為節能降碳綠色發展貢獻力量,一舉多得。
如今,合肥正積極探索合作模式、總結技術經驗,下一步將考慮在更大范圍推廣污水處理廠光伏項目,助力城市綠色發展。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