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清晨,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畢闖熟絡地從滁州市人才公寓驅車趕到天長市云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兩點一線”的工作,已成為他的新日常。“今天來公司,主要是仔細檢查新產品的試生產情況。”畢闖告訴記者,與安靜的實驗室相比,熱火朝天的車間更讓他心潮澎湃。
對于一直從事電磁兼容領域研究工作的畢闖來說,與滁州結緣始于一次考察。2023年底,受合作伙伴邀請,畢闖抱著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態來到滁州。
“來了才發現,滁州電子信息產業起步較早、市場資源豐富,與我的專業非常對口。”畢闖說,全面了解滁州的人才政策后,更是看到了前景,當場決定與當地企業深化合作。
2024年6月,畢闖與天長市云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展產學研合作,開發氮化鎵電源變換器,目前產品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第一次合作有了階段性成果后,企業提出希望深化長期合作,推動產品持續創新升級,共同做大市場”。隨后,哥斯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畢闖以技術占股38%,成為第一大股東,新公司瞄準磁集成技術和電磁兼容技術產品,通過專家出技術、企業出銷路,雙方合力開發新產品,并快速推向市場,預計2025年公司產值可達2000萬元。
從“科研人”變身“合伙人”,畢闖的故事,只是滁州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招才引智政策的一個生動見證。
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打通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已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滁州聚焦科教資源豐富之地,緊盯先發地區人才富礦,完善彈性引才、用才機制,支持人才“戶口不遷、關系不轉”跨地區柔性合作,加快集聚一批“星期天工程師”“候鳥專家”,在打破人才壁壘中,以新提質,澎湃科技創新動能。
“過去,我們生產的篷蓋布存在質量較重、耐磨性及柔軟性不好等問題,大大地影響了產品的推廣應用。”安徽柏拉圖涂層織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文雷說。
企業發展之盼,就是引智服務所向。
精準對接柏拉圖等企業的“引智訴求”過程中,滁州創新實施“校企雙聘”,聚焦產業發展難題,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以及技術孵化落地。
得益于人才部門的牽線搭橋,合工大化學與化工學院于少明教授擔任了柏拉圖公司“科技副總”,在其帶領下,成功開發出“輕柔耐磨型篷蓋布新產品”,單位制造成本降低3%、利潤提高12%,上市至今已為公司新增產值7200萬元,成為公司的主導產品。
“科技副總”解決技術難題,但以產業化為導向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鍛造新質生產力,真正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對于滁州學院2020年引進的博士研究生易國富來說,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讓他不知不覺中成為滁州招才引智的“推薦人”。
2022年1月,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其導師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劉新旗與安徽順鑫盛源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牽手”,設立院士工作站。企業依托劉新旗院士植物蛋白技術優勢,通過對大米蛋白現有生產線的設備改造升級及技術改進,開發出高溶解性大米蛋白,其最高氮溶解指數可達到80%,為國內首創。攻克的該項技術為企業增收1億元,利稅800余萬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滁州深化政校院企協同創新,已累計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大等108家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在長三角等先發地區建立10家人才研發飛地,真正實現“創新研發在外地、產業落地在滁州”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局面。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