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六安市文旅局精心編制并發布了《2025年六安市文旅融合新業態發展指引》,提出通過系統謀劃、科學布局、整體推動,引導企業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斷培育發展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逐步把文化和旅游業打造成我市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建設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
這次指引的編制著眼于“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服務消費需求,推動我市文旅產業在新的技術、市場、消費需求等因素驅動下持續呈現出新的產業形態,持續實現產品形態新、商業模式新、消費場景新,進一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和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國家、省、市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發展,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提升項目體驗性、互動性,推出多種類型特色旅游產品,鼓勵郵輪游艇、房車露營、低空飛行等新業態發展”,《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等國家級文件對露營、冰雪等新業態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為我市文旅產業的升級轉型帶來了鮮明的發展契機。
在全域旅游發展的當下,我市持續統籌好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國內與國際、發展與安全的發展關系,將創新元素深度嵌入各行業各領域,系統構建大別山、江淮分水嶺、主城區、淮河水鄉四大文化旅游片區,新業態正當其時,在大別山文化旅游片區開發紅色沉浸式研學、中醫森林康養、戶外實景演藝等新業態,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與自然生態的靈秀;在江淮分水嶺文旅片區打造露營、民宿、農事體驗等新業態,讓皖西鄉土的肌理融入游客的旅行記憶;在主城區文化旅游片區發展“一站式街區”“策展式商業”“沉浸式夜游”等新業態,為城市增添時尚活力與文化魅力的新地標;在淮河水鄉文化旅游片區打造旅游與水利、農業、工業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淮河文化體驗地。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消費結構加速升級,“親子家庭”“特種兵”“銀發游客”“女性游客”已成為文旅消費新勢力,文旅消費市場持續擴容提質。人們對旅游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于“沿途觀景、定點留影”的打卡式旅游,越來越青睞對當地文化、風土人情等進行深入了解與品味。另一方面,游客出行目的地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從自由行到定制旅游,再到跟著演出去旅行、想著美食去旅行、奔著民宿去旅行等,需求跨度不斷加大,這對文旅產品供給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前,我市文旅在新業態發展中已有了生動實踐,創新打造的“十萬劇場”“大別山傳奇”“紅夜”等沉浸式紅色文旅演藝項目,成為全省發展典范?;羯酱髰{谷等9條漂流夏季常駐熱搜榜,假日營收近億元。陡沙河、虛谷、聆心谷等5個大別山溫泉項目人氣火爆,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建成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大別山滑雪旅游度假區,安徽首個大別山溪降項目,成為游客出行首選。開發漢馳航空飛行營地等低空飛行文旅項目,開啟從空中俯瞰大別山美景的旅游休閑新方式。
據統計,我市擁有各類旅游經營主體約5700家,4A級及以上景區29家,但從景區核心產品來看,觀光體驗產品仍是文旅企業發展培育的主流,占比超過一半。在市場變化的背景下,我市文旅企業積極應變求新,通過探索數字化賦能文旅新途徑,運用增強現實、虛擬技術、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讓文旅更具時代感,讓文旅走出國際范,在數字化浪潮中搶占發展先機。通過聚焦沉浸式、交互式文旅體驗,增強文旅產品的感染力,讓文旅解鎖新玩法、讓文旅充滿煙火味,吸引更多Z時代年輕游客群體。通過打造直擊人心的文化IP,活化利用六安主題文化元素,讓文旅承載文化底蘊、讓文旅彰顯獨特魅力,成為傳播地域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紐帶與窗口。
為進一步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我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加緊密、有機結合,將文旅融合新業態發展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編制《六安市文旅產業招商項目冊》兩期,線上、線下推出133個文旅招商項目,促進市場消費潛力不斷釋放,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687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和29%。此次《六安市文旅融合產業體系業態供給發展指引》的發布,旨在通過創新化、時代化的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旅產品的消費需求和審美追求,用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熱點、新的消費氛圍豐富、推廣、拓展“春游江淮 花開六安”“清涼一夏 避暑六安”“璀璨金秋 豐收六安”“滑雪溫泉 童話六安”的內涵與外延,全面展示我市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旅途之美、融合之美、人文之美,讓我市成為更具吸引力與競爭力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