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普濟村蔬果采摘智慧田園的大棚里,蔬果飄香,不少來自安慶市區、望江縣、太湖縣等地的游客慕名前來打卡采摘新鮮蔬果。掀開保溫簾,一股帶著瓜葉清甜的潮熱撲面而來——一人高的藤蔓間,碧瑩瑩的“翠玉”黃瓜垂掛如瀑。
普濟村把“小蔬園”辦成“大民生”,托舉“皖美消費”夢想,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開摘嘍!”李嬸一聲吆喝,十幾位頭戴碎花遮陽帽的農婦魚貫而入。她們左手托瓜、右手掐蒂,咔嚓一聲,脆生生的黃瓜落進臂彎,尾端還掛著嫩黃小花。不到半小時,塑料筐便堆成嫩綠小山,淡淡瓜香混著泥土味在棚里打著旋兒。“這茬黃瓜長得真好,個兒大水分足。”她一邊用毛巾擦汗,一邊把黃瓜放進塑料筐里,“這批黃瓜一會就要送到縣城超市去,大家就愛吃這新鮮味兒。”
“旱地黃瓜,又大又甜,快快下單,都是現采現發的,新鮮無公害,喜歡的就點擊小黃車一號鏈接吧。”00后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小馬在直播里賣力吆喝,彈幕不時飄過“這是什么品種的黃瓜?”“這個基地在哪?多少錢采摘一次啊?”之類的問題,小馬一一解答:“這是旱地黃瓜,水分足、個兒頭大,最適合三伏天吃了,不脆不要錢!”“我們的采摘園在懷寧縣石牌鎮普濟村,就在212省道旁邊,您從縣里來,一個小時車程,很方便的。您來了不光可以采摘蔬果,還可以打卡普濟村的荷花塘,120畝的荷花開得正艷呢。”普濟村善用新媒體力量,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直播推廣。同時在品牌建設上苦練內功,成功培育2家認證主體,注冊了17個特色商標,并積極組織企業參加縣級展銷會,推進石牌蔬菜品牌影響力與市場價值實現雙提升。與此同時,村里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產業園,享受“按股分紅+保底收益”的雙重保障,引得一批“新農人”的回歸。
“滴,滴”,大棚外,即將發往長三角的冷鏈車已經到了門口,村民們不敢耽誤,趕忙將成箱的黃瓜搬進車里,再細心地覆上一層保溫毯。待裝載完畢后,司機師傅按了聲喇叭,載著滿車的新鮮黃瓜駛離村口,不久,這些貼著“普濟”標識的精品蔬菜,將出現在長三角地區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這批黃瓜摘完以后,旁邊芋頭也快成熟了,新鮮的芋頭經過蒸煮后,香甜可口。”“還有圣女果不到兩個月也可以采摘了,我們種了紅圣女果、黃圣女果、千禧圣女果,個頭大,品相好,清甜爽口,國慶節前后進入采摘期。大家不僅可以來采摘,還可以到鎮上的老街、徽班博物館逛逛,拍拍照。過去我們都是在家里種蔬菜,收入又不高,沒有人來收,種蔬菜的人價格也提不高。現在全村一起種蔬菜,面積擴大了,收入很好,日子越過越美了。”普濟村黨支部書記產校軍驕傲地說道。
普濟村的蔬菜產業發展方向,就在田間地頭的一次次激烈討論中逐漸清晰,那就是集中資源,聚焦蘆筍、圣女果兩大高附加值品種,走“主導+多元”的特色精品路線。更關鍵的是創新組織模式,推行“黨支部+黨員示范崗”,讓黨員種植大戶與普通農戶“結對子”。如今,傳統的農耕場景已被顛覆:智能溫室里,傳感器實時監測著蘆筍生長的溫濕度環境;農殘檢測實驗室內,技術人員正對即將上市的辣椒進行嚴格質檢。村里還積極對接鎮里引入專業技術團隊,為產業植入“智慧芯”。
據了解,普濟村蔬果采摘智慧田園2023年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02.1萬元,2024年產值達80萬元,全年帶動村民就業1500多人次,發放工資11萬元。從組織引領破局,科技深度賦能,到品牌價值躍升,普濟村堅持以黨建為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昔日的零散“菜園子”,成功蝶變為富民強村的“聚寶盆”。(檀志揚 葉梓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