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陸迪)連日來,合肥持續高溫。戶外熱浪滾滾,讓出行多了幾分煎熬。然而,在城市地下的軌道交通網絡中,卻有一片片精心打造的清涼空間,為市民和戶外工作者撐起了一片夏日里的“蔭涼”。
從70到131,逐年遞增的“清涼承諾”
7月中旬的合肥,午后陽光炙烤著大地,軌道交通4號線工經學院站內卻涼爽舒適。家住附近的張先生帶著小孫子坐在納涼區的座椅上。“這兒涼快,活動空間還大,多好!”老人的話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
這處愜意的納涼角落,是合肥軌道交通線網131個納涼區的縮影。數據顯示,合肥地鐵納涼區數量逐年攀升:2023年70個,2024年87個,2025年增至131個。數量增長的背后,是城市服務理念的持續升級。
免費納涼點既是民生關懷,更是助力節能減排的務實之舉。在1號線大東門站納涼的快遞員王強擦了擦額頭的汗:“以前天熱了只能在樹蔭下歇腳,現在地鐵站里吹著空調,半個鐘頭就能緩過勁兒。”這些貼心舉措不僅暖了市民心,更吸引了央視的目光,7月10日,央視新聞《新聞直播間》欄目,以《軌道交通設置131個納涼區》為題,對合肥軌道今年夏天設置納涼區一事進行了專題報道。7月12日晚,央視《新聞聯播》也在《各地多措并舉積極應對高溫》報道當中,提到了合肥軌道交通設置納涼點一事。
從“乘涼”到“暖心”,服務升級的民生答卷
走進合肥地鐵納涼區,貼心服務隨處可見:舒適的納涼凳、備有藿香正氣水的“夏日清涼包”、免費飲水點,為市民驅散暑氣。而“納涼+”模式的創新,更讓清涼體驗愈發豐富。在2號線三孝口站的共享健身區,剛騎完健身單車的市民李大姐正捧著紙杯喝涼茶:“坐地鐵回家,看到這有健身單車,我順便健健身!”市第三醫院站的“養生小棧”前,環衛工人陳師傅正對著AI舌診儀伸舌頭:“掃了一上午地,來這兒喝杯茶水,還能查查看上火沒,比家里都周到。”
這些服務細節,正是“以人為本”理念的生動詮釋。正如網友所言:“地鐵裝得下公文包,也裝得下安全帽。”在合肥地鐵的納涼區里,無論是白領還是戶外勞動者,都能感受到同等的尊重與關懷。
合肥地鐵用逐年升級的服務證明,城市的溫度,就藏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細節里,藏在為每一位市民創造的舒適與溫暖中。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