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年三夏期間,記者在河南采訪時發現,小麥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搶收”,而是通過更加現代化的手段,實現“智收”。
這兩天,河南南陽的種糧大戶劉飛已經提前騰空了倉庫,鋪設好通風地籠和防潮薄膜,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機收做好儲糧準備。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榮糧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劉飛:往年入庫的工作提前兩三天完成就可以了,但是今年和往年不一樣,鄧州市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給我們一個預警,今年因為天氣原因可能要提前收割,所以今年小麥入庫的工作提前了一個禮拜完成。
能精準獲知預警的背后,是當地農業部門和高校合作搭建的智慧農業中心提供的服務。智慧農業中心依托物聯網、傳感器、圖像識別等技術,運用田間安裝的小型氣象站,對作物生長外圍環境的溫度、濕度、雨量、光照等8個指標實時采集,自動統計分析,每五分鐘能更新一次災害天氣預警,可以對農戶的夏收工作實時提供決策建議。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智慧農業中心負責人 李占:這一部分數據屬于我們氣象站的實時數據,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采集數據,每5分鐘更新一次,把預測結果及時通知給農戶,等雨下到地里都晚了,所以我們提前預測預警,設備的精度更精準,提醒更及時。
智能精準不僅體現在氣象預警上,也體現在精準預測收割時間。在南陽內鄉縣劉營村的一片崗坡地,機手們在收割成熟小麥的同時,工作人員則在精確檢測旁邊的地塊能不能收割。
河南省牧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管理工作人員 王嘉鑫:小麥收割之前,我們會利用無人機,對我們的每一畝地,進行田間墑情和成熟度的調查,我們的數據會上傳到數據中心,分析之后,來確定每一畝地的最佳收獲時間。
為了提升麥收效率,數據中心的工作人員將近幾年的種植數據上傳平臺,結合大模型的分析能力,形成基于本地服務的智能體,更好實現智能化、精細化麥收。
河南省牧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高標管理負責人 呂文愷:我們的收割相對來說更加精準,我們已經實現了1.0的基礎版本,可以在農事的管理上、作業的流程上,包括收割能夠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對于未來我們期望借助大模型的力量,以及我們數據的積累,形成2.0版本,提升管理的效率。
截至5月21日17時,河南全省已收獲小麥1082.9萬畝,約占全省種植面積的12.7%。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