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9月30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我省聚焦科技攻堅、成果轉化、企業主體、平臺重塑等重點領域,先后實施多項改革舉措,不斷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與動力,為加快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累計賦權成果868項、估值約5億元
以科技攻關零基預算改革為牽引,我省推動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組織實施實現流程再造,實現了“三個進一步”。進一步強化任務統籌,設立省科技創新攻堅計劃專項,制定《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建立“七統一”(統一征集、統一凝練、統一申報、統一評審、統一立項、統一撥付、統一管理)科技創新攻堅新模式。進一步強化集中力量辦大事,重點方向由40個優化聚焦為11個,單個項目支持力度提高了4.7倍,集中力量實現關鍵突破。進一步強化科產融合,今年,企業牽頭和參與的攻堅項目數量達215項,支持資金10.17億元,分別占2024年安徽省科技創新攻堅計劃項目總數、省財政資助金總額的98.2%和99.5%。
在探索轉化路徑方面,省政府制定出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方案,配套制定48項“激勵+松綁+免責”政策,全省科技成果轉化活躍度明顯提升,實現了“兩個提升”。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化效率加速提升,在全省106家單位全面推廣“賦權+轉讓+約定收益”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科大模式”,截至8月底,累計賦權成果868項、估值約5億元,成立或入股企業82家。科技成果轉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舉辦“雙創匯”活動超120場,全省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2023年達4734.2億元,同比增長54.2%。
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
去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027.6億元
我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了“擴容提質增效”。構建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培育科技領軍企業11家,全省獨角獸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居全國第6、第7、第8位。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獎勵等資源“五個向企業傾斜”,實施規上重點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和無研發機構“兩清零”行動,打通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到企業綠色通道,2023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027.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81.4%;新獲得的11個國家科技獎項目中企業占比超80%。
同時,全力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運行,獲批合肥先進光源、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等大科學裝置,探索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大科學裝置建設。新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9家,運行掛牌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謀劃推進首個由我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工程。重塑省級原始創新、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類等三大體系,在全國率先完成135家省重點實驗室重組。
組建總規模150億元省級天使母基金群
強化金融賦能。優化“基金叢林”,組建總規模150億元的省級天使母基金群,累計設立子基金33支,認繳規模超100億元,投資項目153個、金額達25億元。優化科技貸款,建立總行級科創金融中心8家、特色機構64家;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簽約銀行105家,簽署協議戶數超1萬戶,貸款余額達1400多億元。優化融資擔保,率先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擔保機制,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開展“科技融資擔保”業務超1300億元,服務科技企業1.8萬戶(次)。
打造“試驗田”,“科大硅谷”影響力有了新提升。構建市場化運營模式,組建混合所有制運營公司,搭建“全球校友組織+創新中心+創新單元”全球創新網絡,組建9家海內外創新中心,構建40個創新單元。構建產業培育模式,實施高校院所“淘金計劃”,累計捕捉科技成果超2000項,推動科研人員創辦企業200余家。為科技企業提供“一對一”陪伴式服務,集聚科技型企業和科創服務機構超4700家。構建人才匯聚模式,建立高層次人才預認定機制,非全職來“科大硅谷”人才同等享受政策支持,授予谷內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人才自主評定權。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