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淮關淮河石堤。
當前,安徽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自啟動以來,已復查“三普”文物25005處,調查新發現文物3500余處。省文物局近日公布全省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竹城墩遺址等10處新發現上榜。
此次上榜的十大新發現為:竹城墩遺址、采石六朝城遺址、臨淮關淮河石堤、南溪古箭樓、洛閩溯本坊、溪頭廊橋、五華山摩崖石刻、小朱莊戰斗戰地醫院舊址、保五旅起義駐地舊址、界首工藝陶瓷廠。
竹城墩遺址位于樅陽縣橫埠鎮竹城墩村,為一座周代古城址。該遺址對研究安徽沿江地區的周代聚落、青銅冶煉具有重要意義。
采石六朝城遺址位于馬鞍山市雨山區翠螺山北坡西部,城址墻體利用自然地勢修建于山巖之上,總長約556.5米,城內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該遺址對于長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臨淮關淮河石堤位于鳳陽縣臨淮關鎮淮河岸邊,是明代修筑的防洪設施。該石堤尚存600米左右,是淮河僅存不多的古代防洪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南溪古箭樓位于東至縣花園鄉南溪村,建于元末(公元1350年左右),為研究草原匈奴文化在皖南地區融合、發展提供了歷史依據。
洛閩溯本坊位于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篁墩村,為三開間四柱疊檐沖天式石牌坊,建于清代,為理學在徽州發展的榮譽標志坊。
溪頭廊橋位于歙縣溪頭鎮溪頭村長慶村,建于清代,為一座雙孔石拱橋。對研究清代歙縣地區廊橋的發展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五華山摩崖石刻位于蕪湖市繁昌區平鋪鎮五華山隱靜寺,建于五代南唐時期,為安徽較早的摩崖造像,為研究五華山佛教文化提供了新的資料。
小朱莊戰斗戰地醫院舊址位于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該舊址對黨史研究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保五旅起義駐地舊址位于績溪縣大東門80號,1949年4月保五旅在此成功起義,加快了皖南解放的步伐,具有革命紀念意義。
界首工藝陶瓷廠位于界首市東城街道陶藝公園內,現存車間、廠房及職工宿舍數間,老窯址1座。前身為1954年成立的陶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名為界首工藝陶瓷廠,制作的三彩“刀馬人”成為界首鮮明的文化名片。
合肥晚報-合新聞記者 孫皞乾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