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些鄉村深挖自身文化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涵養鄉風文明,繪就農村景美人更美的美麗鄉村生動畫卷。
“我家從我爺爺那一輩起就開始扎花燈了”——深挖文脈,喚醒鄉村記憶
金秋時節,記者一行走進潛山市官莊鎮官莊村,一眼望去稻浪滾滾,一片豐收景象。
這里有座名為德馨莊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占地8400平方米。早年間,這里曾居住著余氏先祖余文章一家五代130余口人。因一家人和睦孝順、安居樂業,乾隆皇帝兩度賜匾“五世同堂”“七葉衍祥”,以褒揚其和睦友愛,希望他們興旺發達。
10年前,老宅里還住著70多戶人家,“由于住的人多,里面私搭亂建,甚至廁所連著店。”回憶起當年德馨莊的臟亂差,官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余曉八記憶猶新。
2012年,官莊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德馨莊成為環境整治的重點。通過易地安置、拆除私搭亂建的房屋,德馨莊慢慢恢復往日的容顏。之后,余氏宗祠、鳳溪橋、官莊老街等古建筑也逐步修復,以“嶄新”的面貌示人,向村民和游客講述著代代相傳的“孝義”故事。
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官莊村還大力深挖紅色資源,建成了余大化故居等紅色紀念館,“通過打造革命傳統、愛國主義、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唱響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余曉八說。
文化挖掘是為未來發展奠基。鄉村振興,必須深入發掘地方優秀文化,并加以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在岳西縣主簿鎮大歇村,村里從清朝起就有玩花燈的傳統。“我家從我爺爺那一輩起就開始扎花燈了!記得小時候過年家里掛起花燈特別好看。” 75歲的岳西彩燈傳承人張道明說。然而這幾年,這項傳統手藝卻面臨失傳。
原來,扎一個花燈可不容易,像張道明這樣的老師傅,最快也需要3天才能扎起1個花燈。“村里會扎花燈的只有4個人了,我很怕這門技術會被我帶到土里去。”張道明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花燈技藝傳承好。
大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品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此,大歇村“兩委”深入村組收集文物,打造了一座民間藝術館。走進這座藝術館,各種花燈琳瑯滿目、各具特色。燈面上不僅繪有精致的圖案,還寫有“植樹種草,美化環境”“改革開放,鄉村振興”等宣傳提示語,可謂寓教于“燈”。
“如今的大歇村已經打造出‘五個一’工程:一首村歌、一支村舞、一部村史、一幅村畫、一部村戲,努力留住鄉村記憶。”汪品峰說,下一步,大歇村還要打造夜經濟,讓游客來村里看花燈、猜燈謎,用花燈點亮大歇村。同時,通過把花燈市場化,培養更多的傳承人,讓花燈這個古老的藝術品煥發出新的生機。
“現在來官莊的游客,很多都是奔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來的”
——文旅融合,盤活發展資源
如何把鄉村文化資源轉化成鄉村振興的發展動力和村民致富的“資本”?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許多地方堅持走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
說起盤活村里的文化資源,寧國市港口鎮西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洪清剛頗為自豪:“幾年前我們村還是一個偏遠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秘訣在哪?洪清剛娓娓道來。這幾年,西村確立了“用藝術喚醒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的發展思路,通過引入創意團隊,打造3D墻繪,勾起童年回憶;流轉村中閑置老房,改造成特色建筑;發揚農耕文化,用雕塑、擺件、展館藝術化再現農耕文明的前世今生,打響了西村的“藝術村”品牌。
融入西村發展戰略的還有西村的文化瑰寶——皖南花鼓戲。1952年,西村組建了全省第一個村級皖南花鼓戲劇團,傳承至今。如今,皖南花鼓戲成了西村的文化品牌,深受游客歡迎。
為了打好“花鼓戲”這張文化牌,西村專門修建了皖南花鼓戲劇院。高高的戲臺上,中國傳統建筑的飛檐翹角和皖南民居的馬頭墻元素相互融合,寬敞的院子可以同時容納上千名觀眾,每到重大演出時,經常“爆滿”。
特色文化是鄉村發展的寶貴資源,成了邀請四方來客的“金名片”。78歲的西村皖南花鼓戲劇團團長汪德潤因此變得忙碌起來。“現在西村游客多了,節假日和周末我們都會演出,給游客的西村印象留下皖南花鼓戲的影子。”汪德潤說,近兩年,劇團累計演出20多場次,觀眾達8萬人次,《六尺巷》《喜看西村新變化》等曲目廣受歡迎。
把鄉村特色文化轉化成鄉村旅游資源,走文旅融合之路,官莊村亦是得天獨厚、得心應手。官莊鎮政府駐地建在官莊村境內,2015年官莊新區落成。依托地域上的村鎮一體,官莊村借助更大范圍內的文旅資源,打造出潛山市北大門的鄉村旅游樣板。
“現在來官莊的游客,很多都是奔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來的。”余曉八告訴記者,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德馨莊孕育著官莊濃厚的孝義文化,余大化故居激揚著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近年來,官莊村將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一方面重點打造“德馨莊”品牌,成立安徽省德馨莊生態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官莊農特產品和伴手禮等,都印有“德馨莊”3個字。村里新建的一個旅游項目,也起名“德馨莊”生態園。同時,每年還舉辦“孝義之星”評選和桃花節等活動,讓文旅融合更加緊密。
如今,來官莊賞美景、看人文、嘗美食,成了周邊游客的新選擇。去年,官莊村接待游客6.5萬人次,創造產值11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修復村里的古建筑,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走好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讓更多人知道官莊這個地方。”余曉八滿懷信心地說。
“大伙不僅腰包厚了,精神頭也更足了”
——以文化人,涵養文明鄉風
“大歇漢子歇不歇,大歇漢子不停歇……”大歇村村歌《追夢大歇嶺》火了。在村內隨便走走,就可聽到村民們的哼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富起來的村民對精神文化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求,村歌的誕生正合時宜,正當其時。”汪品峰說。
大歇村地處深山,自然條件好,還有“三線”舊址。早在2019年,岳西縣文聯經過考察后,便將大歇村一處舊民居改造成大歇作家村。經常有作家來此,為群眾寫對聯、開展文化活動,和村民親切互動,十分熱鬧。
文化滋養鄉村文明。近年來,大歇村通過興建黨建文化公園、家譜文化長廊、廉政文化長廊、河畔書社等場所成風化人、敦化民風;通過組織開展各類“示范崗”“大歇好人”“五好文明戶”“產業發展能手”等典型的評比表彰,營造比學趕幫、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為弘揚慈孝文化,汪品峰還在村里組織成立了“大歇村希望教育協會”和“大歇村夕陽紅老年協會”,每年在村集體經濟中拿出一定的資金,獎勵村內優秀和貧困學子,慰問60歲以上的老人。前不久,75歲的張道明領到了1000元的敬老補助,“再過5年,我就可以拿到1500元的補助,真正應了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張道明笑呵呵地說。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要發揮好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在岳西縣菖蒲鎮毛畈村,村“兩委”通過組建志愿服務隊,從身邊好事做起,實施各類志愿服務項目,進一步涵養毛畈村文明鄉風。
“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培養了村民的奉獻精神,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關系更加融洽,民風也大為改善。”毛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姚有志說,目前,村里已建立4支志愿服務隊伍,有23名志愿者。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毛畈村還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先后建成鄉村大舞臺、農民文化樂園等。村民自己還成立了群芳藝術團,連續多年舉辦毛畈村“農民春晚”。豐富的文化生活,使村風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去年,毛畈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榮譽稱號。“大伙不僅腰包厚了,精神頭也更足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說起近幾年村里的變化,村民葛素萍有種心花怒放的感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