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安徽省黃山市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150余個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參加,展示了各地獨特鮮明的歷史底蘊和非遺傳統技藝的文化魅力。其中,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給不少參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最近舉辦的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活動中,榮寶齋木版水印更是憑借創新展示體驗方式,走入了國際友人的心中。
為了近距離接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走進榮寶齋木版水印工藝坊,深入了解它在傳統技藝上的創新發展。
“下真跡一等”的藝術瑰寶
齊白石的《福壽》、吳冠中的《江南小景》、于非闇的《茶花紋鳥》、范曾的《觀世音菩薩造像》、史國良的《阿娜爾罕》……榮寶齋木版水印工藝坊走廊的墻壁上,琳瑯滿目懸掛著許多著名藝術家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來到了某個精品藝術展覽,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足以亂真的木版水印作品。
“你看范曾老師的這幅木版水印畫作上,還有他的親筆題簽。”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傳承人孫紅霞告訴記者,木版水印作品的精良程度,受到了許多藝術家本人的認可。都說木版水印是“下真跡一等”的藝術瑰寶,看來此言不虛。
整個工藝坊按照木版水印的工序,分為了三個大的工作區。在孫紅霞的帶領下,我們先走入第一道工序勾描的畫室。屋子里安安靜靜,每個畫師都在埋頭工作著,甚至根本沒有人注意到我們的進入。一位年輕的畫師正在勾描白雪石的一幅山水畫,畫面上是桂林象鼻山景色,山石陡峭、樹木青蔥,還有船夫泛舟漓江之上。
據孫紅霞介紹,勾描工藝就是畫師先用賽璐珞紙(一種不透水的透明膠紙)覆在書畫原作上勾勒出來,把畫稿上所有同一色調的筆跡分歸于一套版內,畫面上有幾種色調,便分成幾套版。拿白雪石的這幅六尺畫作來說,最終分成的版數不少于200套。然后按照分就的套數以墨線,再勾描到一張張很薄的雁皮紙上,作為雕版所需的底稿。
“勾描看似簡單,但對于畫師的水平要求很高,要將畫面上的線條、皴擦和色塊,以及深淺濃淡層次和筆墨情趣都通過勾描如實地反映出來。”孫紅霞說,畫師們勾描時必須靜心凝神,甚至屏住呼吸來保證原畫筆觸細節能夠完美地呈現。
畫好雁皮紙稿后,就可以進入第二道工序刻版了。刻版室中,另一位木版水印傳承人、高級技師崇德福正在給剛入職的學徒講述他的刻版經驗,這在工藝坊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刻版大多采用纖維細密、軟硬均勻且長時間放置不會變形的杜梨木,師傅會將勾描好的雁皮紙反貼在其上,用刻刀將墨線雕刻成凸出的線條。”孫紅霞說著拿起一塊已經刻完的木版遞過來,原本以為勾描出原作筆跡的粗細、曲直、枯潤、剛柔已經很值得驚嘆了,而刻板師需要持刀如筆、削木如泥地把畫作技法和神韻惟妙惟肖地雕刻出來,則是更令人稱奇。
三個工作間中最大的是印刷間,一進屋便仿入仙境,霧氣繚繞間,稍遠一些的印刷技師面貌都幾乎看不清。對于為何要開著兩臺大型加濕器,甚至技師操作臺上還會再放一個小型加濕器,造成整個房間霧氣蒙蒙之感,孫紅霞為記者解惑道:“印刷前要準備與原作基本相同的宣紙,而宣紙具有一定的伸縮度,為了保證每個版套的準確性,這個房間必須是一個密閉的潮濕環境,濕度要在80%以上。而且比起寫意,工筆畫的精確度和細膩度更高,要求的濕度也更高,所以有的技師臺面上會再多放一個小型加濕器。”
這也正是木版水印的精髓——“水”的由來。其實在印刷時,除環境加濕外,整個宣紙也是被噴濕的,而且印制過程中“撣”顏色時也需要在木版上刷水,使顏料更好地融合在木版上。
“刷、撣、砑”是印刷工序的三個技法,即用棕刷、毛筆按照原作繪畫技法把水墨和顏色撣刷在刻好的木版上,再將畫紙覆蓋其上,以棕耙砑印,通過對濃淡干濕的控制,完美復制出原作所特有的藝術風格。“所以國畫墨跡暈染的地方看起來也不會死板,就好像真的畫上去一樣。”孫紅霞說。
小小巧思 大大收獲
參觀完制作工藝,還可以親身體驗一把自己制作的木版水印畫。之前來體驗時,只能用一塊線稿版,在單薄且易有褶皺的宣紙上印一個單色輪廓。或者若想要體驗套色印刷,必須先由師傅印制好整個畫面,最后只留一塊版給顧客來體驗,參與感和成就感并不充分。
今年榮寶齋木版水印中心全新設計研發出“木版水印技藝非遺體驗裝置”,可以完整體驗整個印制步驟。別看是靈光一現的創新小巧思,其實為整個木版水印的展示傳播解決了瓶頸問題,收獲的好評多多。
“我們每次出去參展,最頭疼的就是要把一整張工作臺都搬過去,一個人根本搬不動,占地方、占人力不說,有的展會也會因為本身提供展臺或者風格問題,不讓我們自帶桌子,可他們提供的桌子根本無法使用。”木版水印高級技師文壯說,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他們很長時間。直到今年“木版水印技藝非遺體驗裝置”投入使用,從幾人抬著的大工作臺到一個人拎起來就走的小箱子,大大提升了便攜程度。
除便攜外,這套裝置還有一大妙處:將提前裝裱好的空白畫軸插入一側凹槽內,抽出展平固定到另一側,畫軸下方固定一塊亞克力凹槽,然后通過更換固定在與凹槽同尺寸亞克力板上的套版,達到完整體驗從線框到各個顏色疊加、最終呈現一幅畫作的完整套版印制體驗。印制完成后,體驗者可以將畫軸卷好帶回家,就是一件可以直接懸掛展示的自制木版水印藝術品。
“這個裝置在今年參加的展會上成為了一大亮點,展臺前每天從早上開展到晚上閉展都排著長長的隊伍,工作人員除了吃飯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孫紅霞說。
“參加今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主辦方特意邀請我們把這個作為非遺創新的案例,做了一次分享。”文壯感慨道:“畫軸抽拉固定,靈感來自于偶然間注意到的榮寶齋美術館卷畫器。只是沒有想到,在我們看來是一次很小的創新嘗試,卻收獲了這么多人的喜愛。”孫紅霞也說,展會上很多外國友人體驗印制了《熊貓》圖后,非常開心地舉著自己的作品和工作人員合影,兩大本留言冊被寫得滿滿當當。
從“走出去” 到“走進來”
近年來,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也在積極實踐非遺進校園,并組織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參觀體驗。
榮寶齋的技師現在都是直接拎上幾套體驗裝置去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反饋都非常好,甚至在學校體驗完后,有老師會帶著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帶著自己的父母,來到榮寶齋實地參觀、深入了解木版水印技藝,遇到喜歡的作品也會購買回家。“可以說,有了這套創新裝置,我們才真正做到了‘走出去’和‘走進來’。”文壯說。
榮寶齋也常常遇到一些顧客,在剛看到木版水印作品時會詢問為什么名家的復制品售價也不便宜?普遍認為“這不就是拓印嗎”,或者“我也可以買掃描復制件”。但是參觀完整個制作過程,或者親身體驗后,都會轉變思維,知道了這項技藝多么繁瑣復雜,且每道工序對技師的藝術水平和理解力要求也極高,才明白為何它能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甚至反過來建議他們可以把價格標得再高一些。
“其實體驗者不需要做得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對這項技藝有個基本的概念。”文壯表示,只有讓人們通過簡單但又有成就感的體驗,接觸到這項技藝,才能有更多的人喜歡它、愿意去了解它,甚至選擇從事這項工作,從而真正實現木版水印技藝的活態傳承。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