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數字化,讓古籍觸手可及(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來源:人民日報2024-01-10作者:吳丹

核心閱讀

我國現存古籍約有20萬種,修復整理現存的全部古籍,可能需要300余年。古籍數字化迫在眉睫。一本古籍,如何從紙頁“搬”到網頁?廣泛收集圖像資料、利用現代技術精細化處理……自2022年10月上線以來,“識典古籍”平臺已陸續匯集經、史、子、集等2200余部古籍,免費面向公眾開放,為解決古籍保護和利用矛盾進行了有益嘗試。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從古籍中獲得靈感,由此發現青蒿素;在浩瀚古籍中尋幽入微,竺可楨繪制出一條物候變遷的曲線——“竺可楨曲線”,濃縮出五千年中華大地的冷暖變化圖景。

卷帙浩繁的中華古籍,凝結著先人的智慧,記載著璀璨的文化,訴說著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歲月不居,書闕有間,部分古籍正慢慢“老去”,褪色、脆化、腐蝕,甚至稍一翻閱就會損毀。

當古老典籍遇到現代技術,會產生什么 奇妙反應?

一種“打開”古籍的全新方式

“初見”“流光”“驚鴻”“珠聯”“綴玉”……點擊網頁上的標簽,《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編纂方法、歷史價值等信息,伴隨著動畫音效,呈現于眼前。

點擊頁面右上角“閱讀大典”,進入文本閱讀平臺。《永樂大典》原本影像與數字化文本相互對照,繁簡體文字隨時切換。遇生僻詞句,可選中文本,點擊“查看引用”,出處清晰可考。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匯集先秦至明初各類典籍,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但幾經散佚,副本存世不及原書的4%。對學者而言,《永樂大典》是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料;對普通讀者來說,古籍文本往往艱澀難懂,且接觸機會不多。

如今,《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第一輯)在古籍數字化平臺“識典古籍”正式上線,免費面向公眾開放。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厚重典籍濃縮在方寸之間,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成為觸手可及的文化資源。

“互動化、可視化的呈現方式更加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沉浸式閱讀體驗拉近了古籍與普通讀者之間的距離。”“識典古籍”平臺項目負責人之一、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位通說。

自2022年10月上線以來,“識典古籍”平臺已陸續匯集經、史、子、集等2200余部古籍,面向海內外讀者免費開放。該平臺由北京大學與抖音合作共建,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免費、公開、穩定、快速、方便的檢索和閱讀古籍服務。

“識典古籍”平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軍希望,“識典古籍”平臺能推動散落海外的中華古籍回流,促成古籍的開放共享。

一次解決保護和利用矛盾的嘗試

古籍數字化為何迫切?

王軍算過一筆賬:我國現存古籍約有20萬種,從1949年到2019年,共修復整理出版了近3.8萬種,修復整理現存的全部古籍,可能需要300余年。可以說,古籍修復速度趕不上老化速度。

修復整理,只是數字化的第一步。古籍具有文物和文獻的雙重屬性,修復好的古籍若只被束之高閣,后續研究就無法開展,更無法發揮其文化傳承的價值。

因此,數字化是一場生產效率的變革,也是一次解決古籍保護和利用矛盾的嘗試。

一本古籍,如何從紙頁“搬”到網頁?

進入“識典古籍”平臺,平臺設計者、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浩開始演示:“古籍的數字化分為兩步。一是圖像化,我們與海內外古籍收藏單位合作,廣泛收集古籍數字化圖像資料。二是文本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古籍文字進行識別、排序、校對、結構整理、標點、實體識別等,對內容作精細化處理。”

楊浩上傳了一頁古籍圖像,不一會兒,文字自動識別處理完成。古籍圖像上顯現出不同顏色的小方框,“每個方框對應一個文字,先切分再調整順序。紅色方框是提醒此處需要人工介入,來進一步判斷和處理。”

與此同時,古籍圖像旁已自動識別出一段文字,并可比照原圖像進行修改調整。楊浩繼續解釋:“這個過程中,主要使用了文字識別、自動標點和命名實體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文字識別技術,是對古籍數字圖像中的文字進行單個切分,再進行文字識別和順序讀出;自動標點技術,是通過序列標注的方式對古籍自動進行現代標點;命名實體識別技術,則是通過序列標注方法識別出文本中的人名、地名、書名、時間、官職等信息。”同時,在機器自動識別后,會有專人復查結果,進一步提升準確率。

據悉,“識典古籍”平臺文字識別的準確率達到96%以上,自動句讀的準確率達到94%,命名實體識別在中古史料上的準確率接近98%。

“大部分古籍閱讀平臺或只提供掃描文稿,或只提供文本內容,有些商業數據庫收費高昂,獲取資源十分不便。”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學生劉沐含說,“識典古籍”平臺有著豐富的檢索功能以及分類與年代篩選功能,可以輔助開展學術研究。

一個全流程的智能化整理平臺

集納展示古籍數字版本,不是“識典古籍”平臺的全部。團隊有著更大的設想——在一個平臺實現古籍智能整理的全部環節。

“‘識典古籍’平臺由兩部分組成,前端是閱讀平臺,后端是古籍整理平臺。”王軍作了一個比喻,“就像是餐廳的前廳和后廚。”

目前,作為“后廚”的古籍整理平臺,已經設定了團隊管理員、書目管理員、審訂員、整理員等各種用戶角色。下一步,將吸引各行各業的古籍愛好者、研究者,以眾包校對、協同審核等形式,推進古籍整理項目和數據庫建設,打造“古籍圖像上傳—文本校對整理—高質量標記—文本輸出”的全流程系統。

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劉鈺昕,提前體驗了一回“整理員”角色。

“希望能為損毀嚴重的古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2022年4月,看到北大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招募信息,劉鈺昕第一時間報名,成為“識典古籍”平臺的一名志愿者。

“我參與了《春秋左傳注》《史記》《漢書》等古籍的校對工作。”談及志愿工作,劉鈺昕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印象最深的就是,為了制定魏晉南北朝官職標注規則,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還詳細翻閱了《文獻通考》的‘職官考’二十一考。”

“新時代古籍事業發展,需要一批對古典文獻學、古籍保護、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流程都比較熟悉,又能將各方面有機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海崢建議,應加強古籍學科理論構建和課程體系建設,編寫適合新時代古籍工作需要的專業教材,并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以推進新時代古籍人才隊伍建設。

“古籍是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有力證明,希望通過‘識典古籍’平臺以及暑期工作坊、學術研討等活動,推動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向世界展示和傳播我們的文化之美。”王軍說。

新年伊始,楊浩寫下了新的展望: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2024年,希望能收集更多古籍、提升整理質量,更好守護古籍這個文明之根!”

(厲 燁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0日 12 版)


責任編輯:陸迪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xxxx极品|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手机|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一级黄色香蕉视频| 无遮挡呻吟娇喘视频免费播放| 五月开心播播网|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h |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直播|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成人看片app|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日本精品a在线|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柳菁菁《萃5》专辑|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欧美日韩无线码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玉蒲团之天下第一|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视频| 美女被无套进入|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 91视频一区二区| 在私人影院里嗯啊h| 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在线观看| 奇米四色77777| xx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好妻子韩国片在线| www.夜夜操.com| 女人18水真多毛片免费观看| www.综合色| 天天爱天天干天天|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天堂网www天堂在线资源| chinesespanking2实践| 大伊香蕉在线观看视频w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