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為市立足“紅色基因傳承地”定位,緊扣黨員教育需求,以紅色資源為依托,創新構建“紅色課堂”教育體系,形成了“陣地+隊伍+體系”三位一體的黨員教育新模式,有效激發了黨員隊伍活力,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深挖紅色資源,建強教育陣地。無為市系統梳理本土紅色資源,整合革命遺址、紀念館、烈士陵園等載體,構建覆蓋全域的紅色教育矩陣。以新四軍七師紀念館、無為市烈士陵園、渡江戰役始發地等紅色教育基地為核心,開發“實景課堂”,通過沙盤復原、影像展播、文物陳列等方式,將革命歷史具象化。其中,新四軍七師紀念館年均接待黨員群眾超15萬人次;圍繞無為市基層黨建示范點,串聯了新四軍七師紀念館、無為市烈士陵園、無為博物館、黃汰農文旅融合項目等多個優質現場教學點,形成“紅色路線+教育課堂+實踐現場”的多場景融合教學模式,年均組織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千余場。
強化隊伍建設,夯實教育根基。無為市以“紅色基因傳承工程”為抓手,打造“濡須風云”黨員教育品牌,推動紅色資源向教育資源、發展資源轉化。通過“公開招募+單位推薦+定向邀請”模式,組建由黨史專家、黨校教師、基層模范、優秀村支書等86人構成的黨員講師團,將無為紅色黨史故事、政策理論知識送進村莊、社區、學校、機關單位,為基層一線黨員干部送學上門,目前,講師團已開發70堂精品課程,送學上門180次。同時,無為市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邀請“七一勛章”獲得者馬毛姐多次回鄉講述親身經歷,原無為市黨史研究室主任王敏林宣講黨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魏彬上微黨課等,讓全體黨員干部從先進身上汲取奮進力量,形成學習榜樣成為榜樣的良好氛圍。無為市通過構建起“專業引領+特色補充+制度保障”的黨員教育隊伍體系,為黨員教育品牌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為新時代黨員教育提供“無為樣本”。
健全培訓體系,豐富教學載體。無為市針對農村黨員、流動黨員、青年黨員等不同群體精準施策,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設置涵蓋黨性教育、政治理論、鄉村振興、技能實訓等7大類精品課程,實行黨員“點單”,鄉鎮“接單”,市級“配單”模式,實現教育培訓由“大雜燴式”向“訂制套餐式”轉變,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專題培訓,提升黨員綜合素質。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無為市開展農村種植養殖、勞動技能培訓50余場,幫助農村黨員掌握實用技能,增強發展后勁。根據流動黨員特點,建立流動黨員微信群,定期推送學習內容,安排在家黨員結對聯系,利用返鄉節點集中開展座談和培訓,確保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組織青年黨員開展“讀黨史經典、講紅色故事、看紅色展覽、學紅色精神”等主題活動,做到多類型黨員教育全覆蓋。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