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每周在鄉鎮工作5天,至少在鄉鎮住宿4夜,其中駐村1晚,走訪群眾不少于5戶……記者近期在安徽宿州市埇橋區采訪了解到,該區自2013年起探索推行“五天四夜一駐村”工作制度,通過提供后勤保障,督查考核獎懲,讓干部由“走讀”到“駐點”,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主動化解矛盾糾紛,受到群眾歡迎。
埇橋區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是宿州市唯一市轄區,全區國土面積2868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人口約187萬。“在治理干部工作作風前,由于埇橋區地域較大,有的鄉鎮距城區有兩個小時車程,但那里的不少干部照樣‘天天回城’,家近的干部尤為如此。”埇橋區紀委常委劉聳說,這種干部“走讀”現象普遍,明顯影響到日常工作。
采訪中,多位基層干部反映,在干部“走讀”風盛行之下,鄉鎮工作機關化、全天工作半天化、群眾工作簡單化等“三化”傾向比較嚴重。“一些干部上午到鄉上班,下午忙著提前回城里,習慣于坐在辦公室里等群眾上門。”埇橋區楊莊鄉鄉長任鴻志說,有時下村時群眾忙于農田勞作或外出務工,也很少能見到群眾,與群眾的聯系基本處于脫節狀態。
“和不少干部一樣,以前我是上午太陽多高上班去,下午太陽多高回到家。”在鄉鎮工作近20年的朱仙莊鎮一名干部說,他家住在城里,以前有時九點鐘到鎮上班,工作兩三個小時,等著中午吃頓飯,下午就琢磨著怎么早回家。即使下村轉轉,也就走走過場。
為治理鄉鎮干部“走讀”現象,2013年1月,埇橋區出臺《關于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關規定》,提出在鄉鎮全面推行“五天四夜一駐村”的新工作制度: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每周在鄉鎮住宿不少于4晚,要上好“晚自習”,開展駐村夜訪活動,每周至少駐村1晚,走訪群眾不少于5戶。
“以前也都抓干部‘走讀’問題,都說不準‘走讀’,但抓得不具體,效果不好。”埇橋區效能辦負責人告訴記者,“五天四夜一駐村”不僅具體可操作,而且要求鄉鎮建好小食堂、小客房、小澡堂,從后勤保障上讓干部有住下去的條件和物質基礎。
轉變干部作風離不開強有力的督查。埇橋區效能辦督察組負責人李友剛說,該區專門指定區效能辦作為督查機構,從區直各部門抽調人力督查“五天四夜一駐村”情況。“我們一晚上能督查幾個鄉鎮,而且是隨時隨地,不定時、不定數量,最晚的都在十一二點。”
“光靠督查住鎮駐村,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劉聳表示,需要讓大家住下去有事情做,否則會流于形式。為此,區效能辦每年擬訂鄉鎮目標考核辦法,重點規劃鄉鎮全年工作目標和任務,也包括住鎮駐村、化解糾紛等。
埇橋區將考核結果與對干部的獎懲掛鉤。2013年8月5日21時55分,埇橋區效能辦對大店鎮執行“五天四夜一駐村”進行督查,當時未發現鎮黨政班子成員在崗。隨后,區委對鎮委、鎮政府進行了嚴厲批評,并責成寫出深刻檢查轉發全區各鄉鎮。區效能辦對大店鎮執行區委決策不力,遵守工作紀律不到位,給予通報批評。
據劉聳介紹,區委很重視督查、考核結果,很多干部的提拔、重用,都是因為考核成績好,而一些督查中發現的問題,或考核成績平平,干得不怎么好、處于末位的,將被通報批評,給予相應處罰。“這就‘倒逼’干部真正住下來,而且讓他有活兒干。”
記者走訪多個鄉鎮發現,各鄉鎮皆把“四夜”利用起來,如朱仙莊鎮規定:1晚開會(夜議)、1晚學習(夜學)、1晚談心(夜談)、1晚入村(夜訪)。“夜談對班子成員的團結有好處。”該鎮黨委書記趙忠良說,以前班子成員分工有交叉,在工作中容易產生矛盾。通過夜談,班子成員之間可以交流談心,增加了理解和信任,增進了團結。
多位基層干部表示,“五天四夜一駐村”工作制度推行以來,他們從不自覺到自覺,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工作激情點燃了,群眾滿意度提高了。
干部住鎮駐村也得到群眾認可。今年春節前,楊莊鄉一位村民的老母親去世了,他請人準備第二天辦理火化、出殯事宜,但弟弟拿著刀威脅說不同意這樣做,這場糾紛難以了結。鄉駐村干部知道后,和村干部一起,從晚上7點多一直溝通到次日1點多,最終化解了糾紛。“多虧了鄉村干部來處理,要不然真不知道咋弄?”這位村民說。
“埇橋區推行的這種工作制度,使干部沉下心、撲下身,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疾苦和訴求,解決實際問題,從機制上治理干部‘走讀’問題,具有推廣價值。”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轉變工作作風須持之以恒,若不能堅持或有所放松,作風頑疾容易反彈,因此要確保制度延續性,促進工作作風持久好轉。(王正忠、姜剛、楊丁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