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近年來,岳西縣堅持把抓好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擺上突出位置,著力破解責任虛化、核心弱化、基礎薄弱等難題,傾力打造堅強的戰斗堡壘,為推動綠色發展、扶貧開發提供了強大動力。該縣在農村基層黨建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先后獲得全國創先爭優先進縣、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
抓黨建必須抓責任制,抓責任制必須抓責任人,抓責任人必須抓第一責任人。岳西縣充分發揮縣委“一線指揮部”、鄉鎮黨委“龍頭”和村黨組織“地基”作用,著力構建書記抓、抓書記、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基層黨建工作格局。
縣委每年向全縣公開黨建任務10項承諾,每季度研究調度黨建工作4次以上;縣委書記擔任縣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第一組長,縣委常委分別聯系1個鄉鎮、2個村和2個非公有制企業,每年到聯系點指導調研黨建工作4次以上……縣委領導以身作則,壓實黨委主體責任,按照“六有”目標,建立基層黨建工作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
考核干部考黨建,任用干部看黨建。岳西把黨建工作納入鄉鎮綜合目標考核,占40%權重,縣委和鄉鎮黨委每年簽訂黨建責任書,對鄉鎮考核位于后2名的黨委書記,不列入當年度推薦提拔或重用的對象,今年對考核靠后的2名鄉鎮黨委書記進行了誡勉談話。
“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不稱職”。黨建工作責任制落地生根,大抓基層的導向更加鮮明,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逐步形成。
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
“怎樣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的問題? ”“如何破解村級班子后繼乏人的難題? ”“偏遠村組群眾辦事不便,有什么解決辦法? ”……1月14日,岳西縣召開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會議。會上,19個鄉鎮黨委書記對抓基層黨建工作進行口頭述職,并現場回答縣委常委或基層代表的提問。
“要想臺上不冒汗,就得平時多流汗。 ”自2007年起,岳西就建立縣、鄉、村三級“雙述雙評”工作制度,2012年又建立“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工作制度。真述實評的黨建“大考”,上緊了黨委管黨建、書記抓黨建的“發條”,真正述出了責任、評出了壓力、考出了動力。
抓基層黨建,人民群眾是真正“考官”,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岳西建立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推行鄉鎮站所、村干“集中辦公”和鄉村干部網格化背包服務機制,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針對山區居住分散、百姓辦事不便等困難,該縣組織黨員干部把服務內容裝進背包,以背包為流動服務終端,進村入戶為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今年以來,全縣2000多名“背包”干部下鄉為群眾辦實事3.2萬件,贏得人民群眾交口稱贊。 “只進一個門,事情辦得成”,頭陀鎮西美村村民鄭光彩高興地說,有了這項便民服務,辦事就沒往鎮上跑過了。
扶貧攻堅是“一號工程”
“土橋是口鍋,出門便爬坡,一河分兩片,人心各是各”,這是前些年白帽鎮土橋村的真實寫照。靠什么凝聚人心、改變面貌?只有狠抓村黨組織建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才能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在村黨組織帶領下,如今百姓生活大變樣,“下雨不濕鞋,燒鍋不用柴,吃水不用抬,垃圾不外擺”。 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97萬元。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全縣村級黨組織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變“單兵作戰”為“兵團作戰”,變政府推動為政府引導、市場牽動,提高了發展能力,拓寬了致富門路。在石關、主簿、姚河、頭陀等鄉鎮,多數以黨員為骨干組建高山茭白合作社,帶動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入社,實行統一供苗、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把茭白發展成了支柱產業。
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今年,108個縣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110家非公企業結對幫扶全縣6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選派65名干部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長、10名干部到軟弱渙散村任第一書記。全縣182個村黨組織與縣內外400多個基層黨組織結成共建對子,省、市、縣6800多名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3.6萬多戶。
創造“最大政績”,孕育豐碩成果。據統計,近年來岳西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增幅位于全省同類縣前列;群眾生活不斷改善,農村樓房率提高到75%以上;扶貧開發等工作連年考核居全省第一名。(吳林紅、黃永禮)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