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部建設為核心、以班子建設為重點、以陣地建設為保障,岳西縣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工程,找準農村黨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共振點,激發基層黨建內生動力,不斷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筑牢“堡壘”,提升戰斗力
岳西縣黃尾鎮“彩虹之約”農家樂協會成立后,鎮黨委依托協會,成立黨支部。支部書記蔡立明創造“支部+協會+扶貧互助社”的發展模式,全鎮農家樂發展至66家,10家黨員戶全部亮牌經營,示范引領,農家樂直接從業人員300余人,預計今年綜合收入超千萬元。
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革,岳西縣創新組織設置形式,擴大基層組織覆蓋,注重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培養黨員進入協會擔任負責人,使協會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余巧萍介紹,通過聯合組建、單獨組建等形式,全縣在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中建立黨組織112個。 “要想年年有,還得跟黨走”,成為很多社員的共同心聲。
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多年來,岳西縣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杭州、上海等地,建立12個流動黨支部,探索形成雙向管理、兩地建功的工作辦法。姚河鄉駐杭州黨支部,組織黨員律師開展志愿服務,累計為農民工維權800多起。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戰斗“堡壘”。對于排查出的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岳西縣采取黨員縣干聯系、鄉鎮書記包保、選派第一書記幫扶等方式,“一村一策”集中整頓,讓每個“堡壘”都形成戰斗力。
配強“頭雁”,增強牽引力
白帽鎮江河村,前幾年因班子不團結,干部作風散漫,多項工作滑坡甚至墊底。考慮到村內選不到書記合適人選,鎮黨委經多方比選,選定余河村副書記孟劉海,作為跨村任職人選。有了好的帶頭人,如今,江河村不少工作已躍居全鎮前列。
選好一個人,富裕一個村,帶動一大片。然而,“無人選”“人難選”困境,在一些村里還比較突出。岳西縣拓寬視野,暢通渠道,采取內選與外返、橫掛與豎聯、上掛與下派等相結合,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建立以優秀農村青年、致富能手、退伍軍人等人員為主體的后備干部人才庫。
2013年以來,岳西探索實施“大學生回歸工程”,共選拔35名優秀本土大學生回鄉任后備干部,鼓勵扶持他們帶頭創業。目前已有24人領辦項目27個,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317個,幫助400多戶貧困戶增收。
來榜鎮關河村青年吳松青返鄉后,創辦農業發展公司,利用廢棄的桑枝,種植黑木耳、天麻和香菇,探索出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5個。
強化保障,打造支撐力
雖然財力相對薄弱,但岳西縣在基層黨建上舍得投入。今年,縣里將財政承擔的村干部報酬,從人均1萬元提高到1.3萬元,將村黨組織運轉經費從村均7000元提高到每村5萬元。
村部,是村黨組織的“陣地”。近年來,縣里每年都切出100萬元至200萬元資金,用以獎代補的方式,重點支持200平方米以下村部實施改、擴建,共新建、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87個。
“誰愿意干事就支持誰,誰干得成事就使用誰”。岳西縣樹立鮮明導向,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形成比、學、趕、超濃厚氛圍。
2008年起,縣委每年評比“十佳村黨組織書記”“十佳村委會主任”,每兩年選拔3名“十佳書記”掛任鄉鎮黨委委員,進入副科級事業編制,目前已選拔10人。
“想干事有舞臺,干成事有位置,極大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掛任菖蒲鎮黨委委員的水畈村黨總支書記王衛東說。多年來,王衛東帶領“兩委”成員從試種蘆薈、瓜蔞,到發展高標準茶園,打響了鄉村旅游品牌,水畈村被評為“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黃永禮、吳林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