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最亮的星,請照亮我前行……”每天早晨,悠揚的歌伴隨著敲擊聲,在肥東縣牌坊鄉(xiāng)曇岑服裝廠響起。車間內,幾十位工人正在熟練地從事一些手工活,實際上,他們都是殘疾人。
作為肥東縣新成立的一家殘疾人輔助性就業(yè)機構,該服裝廠吸收了37名殘疾人就業(yè)。用廠長李定華的話說:“希望他們能在這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感受到‘家’的溫暖。”
給予人性化的關懷
李定華是肥東縣古城鎮(zhèn)人,一直在江蘇南通做服裝生意,對這一行業(yè)已非常熟悉,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次來到肥東牌坊鄉(xiāng)創(chuàng)辦服裝廠,招收殘疾人工人,也是想為家鄉(xiāng)做些貢獻。
據了解,服裝廠里的工人都患有智力或肢體上的殘疾。他們每天工作8小時,雙休和法定節(jié)假日都放假。
最近,工人們在組裝裝飾墻,女工負責給塑料葉子穿孔,男工負責把葉子釘在網格上,一切井然有序地進行。作為負責人,李定華幾乎每天都會來工廠,畢竟,工人們身體都不健全,“會不會發(fā)病?有沒有記得吃藥?”這一切,他都時刻牽掛著。
上午10點,車間里響起了幾首歡快的歌曲。“大家都休息一會吧,放松一下。”李定華對工人們說。大家伙便陸續(xù)放下手頭的工作,有的聽歌,有的玩起了手機,還有的開心地聊著天。
李定華對工人們的關心,不僅體現在管理上的人性化,也有生活上的照顧:每天為工人提供兩葷一素免費午餐,此外,還有專門的午休室、閱覽室和康復室供工人使用。每天中午,李定華還會提醒四位工人按時吃藥……
快樂工作享受生活
今年30歲的張麗麗是車間小組長。十年前,在一次車禍中她摔傷了雙腿,之后,腰部又做了手術。雖說現在能勉強走路,但是上不了樓梯,而且不能久站。
雖說肢體有殘缺,可小張頭腦靈活、眼疾手快,不僅活干得好,還幫著老板處理廠里不少瑣事。
“這里的工作挺輕松的,不累,離家也近。”張麗麗笑著告訴記者,“這兒氛圍很好,大家伙經常一起唱歌說話,很放松的。”
前不久,在工廠開業(yè)時,工人們排練了大合唱《感恩的心》。“最開始,大家都不太愿意唱,我就給大家做工作,鼓勵他們,現在大家都喜歡上唱歌了。”張麗麗說。
今年58歲的司武海是服裝廠里年齡最大的。他因為幼年患過小兒麻痹癥,腿腳一直不好。以前,他一直開著三輪車送人拉貨。為了照顧家里83歲的母親,經村里介紹,他來此工作。令他沒想到的是,這里工作環(huán)境好,伙食也好,而且干活還不累。“我都快60歲了,沒想到,像我這樣的殘疾人,還能有個上班的地方,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啊。”司武海激動地說。
拒絕歧視互相包容
對于李定華來說,他對工人們并沒有制定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卻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杜絕歧視。廠里有一位20歲出頭的小伙子,剛來時,干活總是心不在焉。原來,有的工人會笑話他,還學他走路。得知此事后,李定華特意開會,嚴肅地告誡工人:“我們的群體里沒有歧視,以后誰要是嘲笑別人,學別人弱點,就不用來上班了。”
之后,車間內再也沒有嘲笑和歧視,那個小伙子也一改之前工作不盡心的狀態(tài),從最不努力的,變成了車間里最努力最勤奮的。看到這一切,李定華心里十分寬慰。
據了解,像牌坊鄉(xiāng)這樣的殘疾人輔助性就業(yè)機構,肥東縣目前一共有16家,幫助了400多名殘疾人實現就業(yè)。(劉雨辰 趙杰 張宇澤)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