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篤銀,男,195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徽州區巖寺鎮人。他既是硝煙戰場上的鐵血硬漢,也是社區鄰里的暖心“老汪”,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退役不褪色,余熱映初心”,他的人生軌跡,深深烙印著忠誠與奉獻的底色。
崢嶸歲月:戰火淬煉的軍人脊梁
1972年,汪篤銀懷揣報國志入伍參軍。軍旅生涯十六載,是他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書寫在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時任副連長的汪篤銀奉命率部奔赴越南黃連山、新寨前線。槍林彈雨,炮火連天,戰斗異常慘烈。在一次激戰中,彈片擊中了他的大腿,鮮血浸透軍褲。衛生員緊急包扎后,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強忍劇痛,拒絕撤離,嘶啞著喉嚨繼續指揮戰斗,直至任務完成。1984年,憑借堅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現,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普通通信員到步兵445團司令部副營參謀,他一步一個腳印,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多次獲得嘉獎。“我們那代人,字典里沒有‘怕苦’和‘放棄’。”汪篤銀常說,最驕傲的,永遠是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軍人的忠誠、勇敢與擔當,早已刻入他的骨血。
轉戰地方:崗位變換,本色不變
1988年,汪篤銀轉業至黃山啤酒廠,擔任保衛科經濟民警隊長。脫下軍裝,軍人雷厲風行、勇于擔當的作風卻絲毫未減。1991年7月,徽州區遭遇特大洪災。豐樂河啤酒廠水泵站告急,洪水即將吞噬價值不菲的水泵、電機。道路狹窄,車輛無法通行。危急時刻,汪篤銀挺身而出,帶領20名隊員,肩扛沉重的沙袋,在齊腰深的洪水中連續鏖戰超過20小時!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防線,成功保住了關鍵設備。同年9月,廠里一輛滿載啤酒的貨車在楊村途中突遇山體滑坡,車頭被埋。又是汪篤銀,接到警報后火速帶領20多名民兵趕赴現場。憑借過硬的軍事素質和指揮能力,他們奮戰通宵,硬生生排除了險情,疏通了生命線。
桑榆未晚:社區里的“暖心老班長”
2012年退休,對汪篤銀而言,只是換了個“戰場”。他以“從軍報國的決心”和“服務群眾的真心”,滿腔熱忱地投入到社區治理和公益活動中。2019年,他被推選為所居住小區黨支部支委。從此,組織黨員學習、走訪慰問老黨員、協助社區開展網格活動,剪窗花、包湯圓,營造“鄰里一家親”的和諧氛圍,處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防詐騙宣傳、義務巡邏、防火檢查、環境整治、認領“微心愿”、勸導車庫安全……社區志愿服務的清單上,他的名字總是排在前列。
助人為樂:“黃山好人”實至名歸
汪篤銀的“好”,體現在日常點滴的善行義舉中。2024年“上九”廟會,人潮涌動。汪篤銀與朋友逛廟會時,敏銳地發現一小偷正伺機作案。他不動聲色,立刻與朋友在人群中加強巡視,并高聲提醒周邊群眾“看好隨身財物!”這一舉動有效震懾了小偷,保護了群眾的“錢袋子”。
2024年,小區進行雨污分離改造,路面變得坑洼不平,給老人孩子出行帶來隱患。汪篤銀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默默扛起家里的鋤頭、鐵鍬,化身“小區愚公”,一條路一條路地排查,一鍬土一鍬土地填坑、鏟平鼓包,硬是用雙手為居民鋪就了一條條安全平坦的小道。
小區里一位年過六旬的保潔阿姨,子女在外務工。一次清掃時,沉重的垃圾車意外側翻,將她死死壓住,痛苦呻吟。恰逢汪篤銀買菜歸來,他毫不猶豫沖上前,一邊大聲呼救召集幫手,一邊奮力嘗試抬車。眾人合力救出阿姨后,他焦急詢問傷情,發現其手臂劇痛無法動彈,立刻撥打120。他不僅全程陪護就醫,主動墊付了門診醫藥費,事后還和老伴帶著營養品上門慰問。得知阿姨生活拮據,他又悄悄塞上500元慰問金,溫暖了這位獨居老人的心。“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汪篤銀把幫助他人當作最大的快樂。“我要在社區繼續發揮‘余熱’,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為。”這句樸實的話語,是他最真誠的承諾,也是他十余年如一日躬身踐行的寫照。他的榮譽簿上,不僅有軍功章(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轉業后榮立三等功1次,獲黃山市公安局嘉獎3次),更有“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如今又添上了“黃山好人”這一熠熠生輝的榮譽。(徽文明)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