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大別山,還未退去寒意。3月14日一大早,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67歲的儲德素就和往常一樣起床,穿上自己的破棉襖,將前一天的剩菜剩飯用鍋灶加熱,匆匆吃完早飯,便開著他的三輪車,開始了走村串戶回收廢品的“工作”。
一元、兩元……在農村,回收廢品只能賺取微薄的“差價”。但這么多年來,儲德素捐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這樣一元、兩元攢下來的。
儲德素是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村民。2008年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去岳西縣紅十字會“報到”,少則100元、多則1000元,向貧困地區捐款,16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從電視里看到災區淚眼蒙眬的孩子,儲德素的心揪成一團。儲德素是經歷過苦難的人,曾經吃過糠粑、苦菜充饑,知道苦的味道。“我吃過百家飯,最看不得別人受苦,我想幫幫他們。”一開始,他不知道如何捐款,便揣著錢在街上找,看到有單位設立了向災區獻愛心的捐款點,就把自己所有積蓄1000元全部捐了出去。
后來,儲德素托朋友打聽得知岳西縣紅十字會能接收捐款。從那以后,他便對捐款“上癮”了。再后來,因為身體原因,儲德素不能再干農活了。他就買來一輛三輪車,每天走街串巷收廢品賺取微薄利潤。每個月初,他把廢品送到收購站,拿到錢后,便直奔縣紅十字會。
“您家條件也不是很好,少捐一點吧?”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不止一次地勸他。“沒事,兒子、媳婦在深圳打工,我自己能養活自己,夠了。”儲德素總是笑呵呵地回答。
16年過去了,除了丟失的,現存的捐款單可以鋪滿一整張八仙桌。16年具體捐了多少錢,他不知道,也沒具體統計過。
但16年過去了,儲德素家的新房已經成了舊房,卻仍然沒有裝修,家里幾樣家具還是收廢品收來的;他身上的衣服很破舊,已經十來年沒買過新衣;他一日三餐清湯寡水,基本上是一頓飯一個菜就打發了;因為常年收廢品,他的手看起來又臟又黑,洗也洗不掉……
“別人收廢品能賺錢,儲大爺卻賺不到錢。”村民看到他這個樣子,都見怪不怪,說:“他稱秤不克斤扣兩,還從不‘拿’村民家門口的塑料瓶子、鐵罐子。”采訪中,村民們對儲德素老人無不交口稱贊,他們知道儲大爺是個好人,知道他經常捐款,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拾荒老人已“偷偷摸摸”捐款16年,從未間斷。
儲德素,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有著高尚的道德,過著樸素的生活,擁有普通卻閃光的人生。
■編后:
走街串巷、風雨無阻,儲德素老人靠著一輛三輪車、一沓編織袋拾荒攢下的微薄收入,捐款行善、扶危濟困16年。每彎一次腰,就能多掙幾分錢,正是這成千上萬次的“累與苦”,給需要幫助的人送去了溫暖和光亮。
而老人陳舊的家具、破舊的衣裳、簡單的三餐……其近乎苛刻的儉樸生活與對他人的大方慷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凡人善舉動人心。正如文章所說:儲德素,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有著高尚的道德,過著樸素的生活,擁有普通卻閃光的人生。
他就是安慶的“白方禮”。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