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劉學義,合肥市廬陽區城市管理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清運班班長,十余年如一日堅守在環衛清掏一線,先后獲得“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勞動模范”“安徽省優秀環衛工人”等榮譽稱號。
人物寄語:能為干凈整潔的城市環境作貢獻,我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會繼續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把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用“一人臟換來萬家潔”。
“再臟再臭的工作,總是要人來做?!苯?,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學思想 建新功”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劉學義分享自己12年清掏生涯的真切感悟,一串串樸實的語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感染著現場每一個人。
在城市公共廁所或樓房周邊的窨井下,都有化糞池需要定期清理,否則臭味溢出,會影響周邊居民生活。雖然如今掏糞工具已經機械化,掏糞工不用再挑著糞桶走街串巷,但人工作業依然必不可少。1980年出生的劉學義,曾是廬陽區城管局環衛管理中心的垃圾清運工。從2011年開始,他被調整到清掏化糞池的崗位上。
用鐵鉤鉤開化糞池的蓋子,從吸糞車上拖下一根碗口粗的塑膠管,慢慢地送入化糞池中,再用長柄糞勺清理……瞬間,一股難以形容的濃烈臭味撲面而來,熏得路過的行人直掩口鼻,趕緊“逃離”。而這樣的工作,劉學義一干就是10多年?!斑@個‘有味道’的工作,我早就適應了。”劉學義笑著說。
一開始,劉學義也曾打過“退堂鼓”,改變他的是他的師傅——老環衛工作者吳電生。2011年夏季,剛剛30歲出頭的劉學義來到新崗位上,第一次出任務,是去清掏一個老舊小區的化糞池。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當把化糞池蓋子打開的那一刻,劉學義當場就吐了,整整吐了3回。吐完之后,他向吳師傅訴苦,表示接受不了這份工作。
吳師傅并沒有多說,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們這一行雖然臟、臭、累,但你不干,我不干,大家都不干,城市會變成什么樣子呢?”這句樸實的話深深觸動了劉學義,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每當他感到苦和累,或有抵觸情緒的時候,師傅總是一次次地給他安慰和鼓勵。慢慢地,劉學義不再抱怨,并越來越認識到這份職業的意義和重要性。
廬陽區地處合肥老城中心,人口稠密,公廁眾多。為了保障市民能正常使用公廁,劉學義每天都開著糞車在95座直管公廁間穿梭。哪座公廁設施老舊、哪座公廁小毛病多……他的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因為工作量大,劉學義經常加班,特別是在雙休日和節假日。
工作中,幾十斤重、帶著糞水的吸糞管,劉學義常常一背就是半個多小時,有的時候雙腿受不了,就直接跪在地上。除了臭和累,化糞池中還有沼氣,令人頭暈腦脹不說,如果通風條件不好還可能引起爆炸事故。為此,每次清掏前,他和同事需要用鼓風機對化糞池內部進行通風換氣,并用專業設備檢測是否含有有毒氣體,然后才能穿好防護服、戴好防毒面具下井。
“我們所做的每一次清掏工作給市民群眾帶來了便利、給城市運行發揮了作用,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平凡之中的不平凡?!睅е鴮ぷ鞯臒釔酆途次?,劉學義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利用閑暇時間,帶領工友們免費幫助轄區居民清掏下水管道。8年間,劉學義和工友們的“愛心暢通小組”累計為群眾免費清掏下水管道、疏通廁所上千次,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