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畢業生小帥,目前有兩個就業機會,分別是杭州高新企業研發崗技術員和老家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你會怎么選?”
杭州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輔導員管雪,以杭師大生涯工作室一位咨詢者的實際問題開場,開啟了一節新的就業指導課。同學們各抒己見后,她使用“生涯決策平衡單”等工具指導學生從物質、精神等四個維度重新評估,并給每一項賦分,從而引導學生做出最適合個人成長的職業決策。
正值春招,像這樣的就業指導課程,正在全國各地的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展開。
“如何讓簡歷更加出彩?”“面試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本科畢業該選擇升學還是直接就業?”杭州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楊迪介紹,自2018年開設生涯工作室以來,每個工作日都有指導老師值班,圍繞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為同學們答疑解惑,而上述問題是近些年出現頻率最高的。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以下簡稱“‘雙千’計劃”),面向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轉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低空經濟以及民生服務保障等人才急需領域,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據介紹,“雙千”計劃以促就業為目標,立足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需適配,幫助學生補齊知識和技能結構短板,助力畢業生在離校前迅速提升就業能力。這一舉措,對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有著深遠意義。
破繭:面向前沿科技
“我們所處的是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山東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中心主任郝興偉站在繪制著四次工業革命進程的屏幕前,圖片上跳動的“時代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幾個大字格外顯眼。這位智能計算與軟件編程微專業負責人深知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他指指手機上的DeepSeek界面說:“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是未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社會迫切需要大批掌握AI技術的創新型人才。”
這種探索頗具代表性。早在2018年,山東大學就提出建設以“計算思維”為核心的“1+N計算機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并逐步形成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工科專業群;2023年,設立智能計算與軟件編程微專業;2024年,修訂培養方案,形成了面向計算思維培養和人工智能教育的“1+N+X”課程體系,“1”是“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課程,“N”為系列新一代信息技術通識課程,“X”則是指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分為“專業+AI”課程和“AI+專業”課程。
老師們推開科技之窗,同學們裝上“AI大腦”,全校同上一門“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必修課,學習人工智能知識,理解人工智能算法,甚至能夠完成智能系統的開發;此外,還可以將最新技術與所學專業靈活結合運用——新聞學院運用大數據追蹤熱點,經濟專業用Python(建模與編程軟件)預測市場,外國語學院的同學則可以用AI輔助翻譯……“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教學生使用工具,”郝興偉說,“技術也可以重塑思維。”
這一觀念與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物安全”微專業的探索遙相呼應。當山東大學的學子用AI解析古籍時,中國農業大學的青年正在將無人機及圖像識別技術應用于外來有害生物智能監測防控。在“雙千”計劃的藍圖中,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嘗試都在回答同一個時代命題:如何幫助學生站上技術迭代的浪尖。
“微專業雖然學制短,但專業性上不能打折扣。”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植物生物安全微專業負責人李志紅帶領教學團隊把課堂建在植物生物安全研究的最前沿,“微專業要發揮其教學靈活的特點,隨時更新教學內容。”在智慧農業、基因編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她和同事常常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等科技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并引導學生關注生物安全新理論、新技術在海關、農業、林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我們的課本是活的。”她的學生說,“生物技術安全、生物武器等熱點問題都會進入課堂討論,有時,一株染病的麥子也會成為我們的新研究題目。”
跨界:打破學科界限
數據折射出同學們對創新課程的熱情。“智能計算和軟件編程微專業是全校選課學生最多的微專業之一,第一期報名的69位同學分別來自19個學院。”郝興偉拿出首期報名同學的學院分布圖,經濟學院(14人)與哲社學院(8人)的突出占比令記者驚訝,這個面向全校非人工智能專業所有本科生的微專業,正在打破學科間的隱形藩籬。“微專業設立的初衷,正是為了滿足社會對交叉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郝興偉說。在山東大學“1+N+X”課程體系支撐下,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得以破除專業壁壘,探索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我們要培養具有良好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與團隊協作能力的新型植物生物安全守護者。”李志紅介紹,在微專業課程設置階段,農大就將生物安全導論確定為跨學科聯合課程,人文學院的教師登上講臺進行專題授課,指導學生們從法律視角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無論未來進入海關從事檢疫工作,還是投身高校及科研院所從事生物安全科學研究,抑或是在農業企業做進出口貿易及生物安全技術研發,都能在本科階段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李志紅透露,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微專業招生工作中,學院聯合農學、園藝、資源與環境等兄弟院系組建“招生共同體”,通過微專業宣講、線上線下答疑、面試交流等方式,將植物生物安全微專業的培養方案具象化為可感知的職業圖景。
為了擺脫“一考定成績”的窠臼,植物生物安全微專業采用過程化評價的方法進行考核。以生物安全導論這門課為例,它的最終成績由2次開卷判斷題形式的課堂測驗、4個生物安全調研報告、1次生物安全文獻分析報告和1次圍繞生物安全熱點問題的小組專題研討及展示組成。只有在一年半時間內完成7門課程學習且成績合格的同學,才能獲得這門微專業的結業證書。據介紹,植物生物安全微專業已完成第一屆學生培養,招生29人,共有21人順利結業,完成率為72.4%。李志紅表示:“協調上課時間確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微專業是學生們探索前沿領域、提升就業能力的窗口,即便未能修完全部課程,但只要學生在智能農業、數字醫療等領域的實踐中找到職業方向,就體現了開設微專業的價值。”
與主修和輔修專業相比,微專業具有設置精準、培養模式靈活、管理運行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微專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高效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學生和老師的共同探索驅動著育人模式的持續進化。在中國農業大學對植物生物安全微專業首批學生發放的28份調查問卷中,同學們給出了26人“非常滿意”、2人“比較滿意”的反饋,生物安全導論的課程評分更是高達98.7分。李志紅和教學團隊更珍視那些刺耳的聲音——有學生反饋課程內容與植物保護專業某些課程略有重復,有學生建議作業中增加案例分析,提高專業與實際聯系緊密度,“我們一一做了調整和改進”。
“這不僅是專業的調整,也是育人體系的重構。”郝興偉說。原本清晰的專業邊界正在模糊,不同學科的知識匯聚成創新的泉源。當試錯權交到學生手中,“雙千”計劃正在托舉每個學生觸碰更多的可能性。
落地:從實訓工坊到職業競技場
當被問到微專業的培養目標時,郝興偉的回答簡單而堅定:“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山東大學,選修智能計算與軟件編程微專業的每位同學都必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個AI系統的全流程研發,老師要求他們按照軟件工程生命周期的思想,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考量項目的可行性、開發計劃、用戶需求和系統設計,十余份技術文檔的撰寫將被打分,真真切切地成為計算思維、編程基礎、計算理論等綜合實踐能力的考查依據。
“絕不能對著教材和課綱照本宣科。”正如楊迪對職業能力培訓課程的理解一樣,微專業,必須落地在“業”的維度,在人才培養中貫穿真刀真槍的實戰邏輯,構建職業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體系。
中國農業大學把微專業課堂搬進了實驗室,也搬到了檢疫場。“微專業的7門課程中,有3門是實習實踐類課程。”李志紅介紹,微專業開設兩年來,包括中國海關博物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隔離檢疫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動物中心等在內的多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逐步建立。中國海關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質量檢驗檢測科學研究院、外交學院的生物安全權威專家多次受邀來校授課。而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則在專家“引進來”與學生“走出去”的協同中不斷拓展。
西子湖畔,杭州師范大學基礎醫學院學生吳彥霖正在病床前忙碌,去年5月,她以“喚醒每一個長眠的夢——我的神經外科醫生‘反射弧’”為題,講述自己關于神經外科醫生的職業規劃,獲得了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金獎。談及獲獎心得,這個大三女孩感慨:“精準定位太重要了!”在老師指導下,她將一名神經外科醫生的能力總結為“穩、準、深、仁”四個方面,把自己的學業、科研、實習、志愿經歷拆解成為神經外科醫生所需的能力,才在決賽現場成功拿到實習崗位。“從崗位需求出發,學生職業規劃不是羅列‘優秀’,而是發掘‘適合’。”楊迪在復盤時這樣說道。
視線重新回到管雪的就業指導課,她在課程最后對學生說:“數字很重要,決策過程更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樣的人,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以高校為責任主體的“雙千”計劃,正在通過每一個微專業、每一節職業能力培訓課、每一位老師向學生傳達同樣的價值觀,點亮每個青年獨特的人生坐標。或許我們終將明白,最好的職業選擇,從來不是單向奔赴,而是與時代共舞時,聽見自己腳步的鏗鏘回響。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