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中國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法,也體現著發展的思路和智慧。
正如藝術上的留白能在有限的空間營造無窮的意蘊,發展上的留白也能拓展與豐富城市的內涵。很多大城市的老城區,產業發展空間有限。如果來者不拒,“撿進籃里都是菜”,很容易造成發展失序、透支未來。而一些地方有意識地為未來發展“留白”,引來了優質項目和新興產業,“守得云開見月明”。目前,包括北京、上海、青島等在內,許多城市劃定留白用地并出臺管理辦法,折射推動發展的理念之變、路徑之變。
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背后是一種前瞻思維、長遠眼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雄安新區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不能當下都吃干榨盡,要留白、留有余地,為遠期規劃預留項目、地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
如今的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5%,當初種下的油松、國槐、白蠟等2000多萬棵樹苗已長成連綿的林海,一條南北長7公里、東西跨度3.2公里的中央綠谷串聯起城市的生態脈絡,生動寫照著“先植綠、后建城”“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建設理念。
留白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謀定而后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看準了再抓緊干,努力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就拿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來說,一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好了,“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態勢總體向好,夯實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又如,青海西寧甘河工業園區清退淘汰各類“小散亂”和高耗能、高排放企業,搶抓“雙碳”機遇,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著力打造高原綠色能源高地,成為青海踐行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縮影。
找準在大局中的定位,跳出“一城一地”得失來思考發展路徑,以“有所為”明確方向重點,以“有所不為”守好底線邊界,做到進退有據、取舍有道,背后是一種全局思維、戰略眼光。
“中國畫”的技法,有潑墨潑彩,也有勾勒點染。何處落筆、何處留白,關鍵是從整體和實際出發,因時因事制宜,按規律辦事。抓重點領域安全生產,不能留任何死角和漏洞。而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則要落實和完善包容審慎監管,既留足發展空間,又堅守質量和安全底線。
蘇州拙政園,“借景北寺塔”的精妙為人稱道:在倚虹亭下往遠處看,古木翠柳中一座寶塔露出大半個塔身,仿佛塔在園中。這樣的景觀,離不開蘇州以建筑限高等舉措保護古城整體風貌的努力,展現了經濟繁榮與人文鼎盛“雙面繡”中“留白”的神韻。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營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有思路和方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04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