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孩子下樓去哪兒玩,想必是不少家長時常琢磨的問題。媒體調查發現,一些社區缺乏適兒化設施,小孩子能玩愛玩的滑梯、秋千、沙坑難覓。不少低齡兒童甚至“超綱”使用成人無動力健身器材,不免讓人捏把汗。
細數一番,這些年大家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明顯增加,但適合“小小孩”的確實不多。具體來看,安裝低齡兒童設施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還可能涉及玩鬧聲擾民等問題,確實也不是件易事。更關鍵的是,在政策制定、社區建設時,也相對缺乏兒童視角。比如,《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辦法》中提到,器材配建應統籌考慮各類使用人群的特點,保障青少年、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健身需求,其中并未提及低齡兒童。
一座朝氣蓬勃的城市,一定充滿孩子的歡聲笑語。眼下,城市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面對現代街區和復雜路況,家長不敢再輕易放手。有人時而感慨,高樓大廈多了,路上汽車多了,孩子可以抓魚爬樹的活動空間卻少了。早在2018年,《學齡前兒童(3至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就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應進行至少120分鐘的戶外活動”。但在兒童健身設施不足的情況下,許多學齡前兒童戶外活動時長能達標嗎?基于這樣的現實,更有必要著力打造一個個兒童友好社區,讓活潑好動的“小布丁”“小豆包”有撒歡兒的地方。
兒童友好,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也體現在軟件配置;不僅是一種建設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理念。2023年《北京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發布,其中明確提出“空間友好”“環境友好”的工作目標,要求城鄉公共空間進行適兒化改造、推進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拓展社區兒童游戲空間和運動空間,合理增設“兒童游戲角”和“街頭運動場”。而要落實好這些目標,關鍵在于能不能多從“一米高度”看社區、看城市。推動綠隔公園適兒化空間改造,完善兒童安全娛樂設施和標識標牌系統;圍繞校園周邊,完善人行橫道標線和人行橫道提示標志,打造一批示范安心通學路;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為兒童營造快樂成長氛圍……眼下,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上,北京也已探索出不少經驗。再接再厲,在社區硬件建設更新中保持兒童視角,在社區功能上提供更多適配孩子的服務,廣大父母和小孩子獲得感幸福感定會更強。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持續完善頂層制度、細化執行細節、明確責任歸屬,以更好凝聚街道社區、社會機構等多方力量,用心用情將兒童友好的理念與行動落細落實,才能為孩子們撐起更多身邊的美好樂園。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