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醫療保障信息平臺 便民服務相關技術規范》(GB/T 45938—2025)推薦性國家標準,這是我國醫療保障領域的首項國家標準,將于2026年1月1日起實施。此標準由國家醫療保障局組織研制,標志著我國醫保標準化建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一直以來,醫保服務存在諸多堵點,給參保群眾帶來不便。該標準的發布,將改變這一局面。它基于全國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制定,核心技術已在全國大規模應用,其科學性、實用性和普適性都經過充分驗證,適用于定點醫藥機構、合作金融機構等各類合作應用機構。
從內容上看,標準對醫保碼(醫保電子憑證)、醫保移動支付、醫保電子處方、個人醫保信息授權查詢等醫療保障信息平臺便民服務的接入方式、接入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作出明確規定,讓醫保服務各個環節有規可依,為醫保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筑牢根基。
從實際數據來看,醫保信息化便民服務成果顯著。截至今年7月,全國接入醫保碼(醫保電子憑證)的定點醫藥機構超過93萬家、接入展碼合作渠道的240余個,累計結算120億筆;接入醫保移動支付的機構達4.7萬家;接入醫保電子處方的機構超過35萬家,累計開方6300余萬張。在已接入醫療保障信息平臺便民服務的定點醫藥機構,群眾可通過手機驗證或刷臉登錄醫保賬戶,全流程就醫購藥輕松搞定,享受到全時在線、全國通辦的便捷醫保服務。
這一國家標準的發布,是提升醫保服務質量、促進醫保公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參保群眾將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的醫保服務,就醫結算更加順暢。另一方面,醫保標準化建設也將促進醫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提升醫保基金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讓醫保基金更好地發揮保障作用。
當然,標準的實施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等多部門協同合作,共同推進標準的宣貫,讓各相關機構熟悉標準、執行標準。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這項國家標準將在提升醫保便民服務水平、增強人民群眾醫療保障獲得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健康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