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我國累計面向9200萬人次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緊跟市場動向發布72個新職業、頒布328個國家職業標準……9月26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披露的數據,讓人眼前一亮。更令人振奮的是,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才已超過8000萬人,技能勞動者總量更是突破2.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7200萬人。這組沉甸甸的數字,不僅是規模上的突破,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才畫卷”,深刻詮釋著“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時代內涵。
這8000萬和2.2億,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家底”。高質量發展并非空中樓閣,它需要實實在在的產業支撐,而產業升級迭代,歸根結底要靠人才驅動。8000萬專業技術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先鋒隊”,他們在實驗室里攻堅克難,在圖紙上勾勒未來,是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堅力量。2.2億技能勞動者,特別是其中的7200萬高技能人才,則是將藍圖變為現實的“能工巧匠”,他們守護著生產線的高效運轉,打磨著產品的精度與品質,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鋼鐵脊梁”。從“神舟”問天到“蛟龍”探海,從高鐵飛馳到C919翱翔,每一項大國重器、每一個超級工程的背后,都凝結著這支龐大人才隊伍的智慧與汗水。這份“家底”越厚實,我們應對風險挑戰、搶占發展制高點的底氣就越足。
這8000萬和2.2億,是呼應時代變革的“靈敏應答”。市場瞬息萬變,產業日新月異,人才結構必須隨之動態調整。近年來,從“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到“碳排放管理員”,再到“人工智能訓練師”,72個新職業的破土而出,正是經濟發展新脈動的最佳注腳。國家及時頒布328個職業標準,如同為人才成長樹立了清晰的“路標”,讓學習和提升更有方向。累計9200萬人次的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則如同及時雨,幫助廣大勞動者不斷更新知識技能庫,避免“本領恐慌”,緊跟時代步伐。這種“市場出題、國家引導、培訓賦能”的良性循環,確保了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有了更堅實的制度保障。
這8000萬和2.2億,映照出個體奮斗與國家進步的“同頻共振”。每一位專業技術人員的潛心鉆研,每一位技能勞動者的精益求精,既是為個人夢想打拼,也是在為強國建設添磚加瓦。國家的宏大敘事,最終由無數個體的奮斗故事寫就。當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蔚然成風,當通過勤奮學習、提升技能能夠獲得體面收入和社會認可,必將激發起億萬人干事創業的無限激情。這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不僅是發展的結果,更是開創未來的根本依靠。他們的活力奔涌,必將匯成推動社會進步的磅礴力量。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既要為已有的人才成就感到自豪,更需持續優化人才成長環境,暢通職業發展通道,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如此,這奔涌的“人才浪潮”,必將穩穩托舉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巨輪,駛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