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清水綠岸。8月24日上午,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舉行“安徽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保護專場,記者從會上獲悉,這十年,我省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居民生態獲得感明顯增強,全省空氣、水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4.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2.7%,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高到92.7%,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
PM2.5年均濃度達標城市增至10個
“過去十年,我省圓滿完成了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既定目標。”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曹哨兵介紹,2021年,全省PM10年平均濃度(61.2微克/立方米)較最高年份(2017年的83.6微克/立方米)下降26.8%,PM2.5年平均濃度(34.9微克/立方米)較最高年份(2017年的53.5微克/立方米)下降34.8%,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全省16個市中PM2.5年均濃度達標城市從1個(黃山)增加到10個,PM10年均達標城市從1個增加到11個,重污染天數從總計133天(2017年)下降到13天,霧霾天氣明顯減少,朋友圈“曬藍天”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全省空氣、水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據曹哨兵介紹,2021年,我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83.5%,總體水質優良比例較2012年上升10.6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由11.4%下降為零,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消除。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屢創新高,2021年達93.4%。
我省將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總結歸納為“五控”措施,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目前,已全面完成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全省范圍內40萬輛黃標車實現全部淘汰,注銷老舊車輛近98萬輛。全面推動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減排,“我省2020年出臺的水泥行業地方標準,僅此一項每年可減排氮氧化物近7萬噸,占全省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14%。”
長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這十年,我省水環境治理取得了轉折性變化。”曹哨兵介紹,我省縱深推進長江保護修復,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高到92.7%,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巢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全面消除劣Ⅴ類;淮河干流水質優于Ⅲ類;新安江黃山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水質優良比例始終保持100%;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990萬噸/日,污水管網總長近3萬公里。
2015年我省明確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等10個方面40項主要任務,2018年確定了長江保護修復等5個涉水標志性戰役。全省共設國考斷面194個、省控斷面533個,覆蓋全省277條河流、76個湖庫,與十年前相比,新增河流187條,新增湖庫47個,分別增加了2.1倍、1.6倍,水環境監測網絡日臻完善。
我省積極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支持,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獲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近69億元,安排實施了714個水生態環境保護項目。131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鄉鎮政府駐地和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2萬多艘船舶全部具備生活污水收集或處理裝置,283座碼頭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接收設施實現全覆蓋并與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安慶化學品洗艙站建成投運。
新安江生態補償做法在15省推廣
我省強化流域治理,修訂出臺安徽省淮河流域、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實施更為嚴格的巢湖流域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落實《長江保護法》,并實施長江經濟帶水清岸綠產業優新一輪提升工程,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據曹哨兵介紹,實施六期環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全面完成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巢湖水質保持Ⅳ類,連續兩年未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基本做到藍藻不聚集、無異味;合肥市民的母親河南淝河由劣Ⅴ類變為Ⅳ類,重現碧波。
此前,我省還協同推進淮河干支流污染治理,開展水污染聯防聯控,實施淮河巢湖流域重污染項目預審和連續不達標斷面環評限批,淮河干流水質為優良。“引江濟淮治污工程全面推進。”
新安江橫向生態補償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其做法已在全國其他10個流域、15個省份復制推廣。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辦法,省財政每年預算1.6億元,以國考水質斷面為基礎,建立了橫向補償為主,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全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這項政策實施以來,全省累計產生污染賠付金40950萬元,生態補償金96650萬元。”
曹哨兵表示,我省將加快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步伐,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和雨污管網修復改造,全面消除縣城和農村黑臭水體,不斷提升我省的水環境質量。
累計投入58億治理礦山2721個
這十年,我省環境治理體系日益健全,生態環保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設立“雙碳”科技創新專項,有序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為實現‘雙碳’目標,我省各行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積極探索,包括中國科大成立高規格的碳中和研究院,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在六安建成投運等。”安徽省發改委二級巡視員徐和生介紹,針對碳達峰階段的重點工作,我們研究制定《安徽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居民生活和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系列實施方案和保障方案,經領導小組審查后于近期陸續出臺。
為全面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我省在逐年按計劃治理的基礎上,重點實施了長江沿線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修復。據安徽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夏炎介紹,2016年,我省共摸排廢棄礦山3538個,面積44.25萬畝。截至2021年,實際修復礦山2721個、面積26.6萬畝,累計投入資金5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5.21億元,占比8.9%;省級財政投入3.52億元,占比6%;市級財政投入3.17億元,占比5.4%;縣級財政31.9億元,占比55%;社會資本投入14.2億元,占比24.4%。
“我省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夏炎介紹,我省專門出臺了相關文件,將繼續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更深層次地參與生態保護修復。
超半數城市創成國家園林城市
“我省生活垃圾設施能力明顯增強,城市園林綠化功能品質明顯提升。”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方延勇介紹,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運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102座,日處理能力為5.86萬噸,焚燒能力占比73.6%,位居全國前列,其中:近十年新增垃圾處理能力約4萬噸,基本實現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一體化,13個市實現了生活垃圾“零填埋”。
據統計,全省累計建成城市公園1200余個,其中近十年新增城市公園約700個,基本建成萬里綠道網。全省一半以上的城市(縣城)創成國家園林城市(縣城),85%以上的城市(縣城)創成省級園林城市(縣城)。
“我省正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全面實施四條生態廊道建設。”安徽省林業局副局長張令峰介紹,我省大力推進森林撫育經營、退化林修復,調優林分結構。加強濕地保護修復,高水平建設環巢湖濕地。并將加快建立林業碳匯項目儲備庫,開展森林碳匯項目建設和森林碳匯交易試點,建立精準的林業大數據體系。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我省率先探索的林長制經驗推廣到全國,建設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西大別山、皖南山區生態屏障,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3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圓滿完成新安江生態補償三輪試點后,我省啟動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噸好水。我省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十年禁漁”嚴格落實,水中國寶長江江豚逐嬉皖江,鳥類國寶東方白鸛展翅巢湖,揚子鱷擴繁到1.4萬余條。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