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月21日從生態環境部獲悉,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印發《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工作定下基調、明確方向,不僅對開展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控排具有指導意義,也將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產生積極影響。
氧化亞氮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也是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約為二氧化碳的300倍,化學性質較為穩定,大氣壽命在百年以上。根據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數據,2021年,我國氧化亞氮排放量約占國內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4.3%,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量約為1.5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有關負責人說,我國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主要來自己二酸、硝酸和己內酰胺的生產過程,己二酸行業是工業氧化亞氮最主要的排放源。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相對集中、行業聚集程度較高,排放處理的技術路線也較為成熟,因此,率先在工業領域開展氧化亞氮控排工作具有較高可行性。
《方案》提出,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控制政策,顯著提高減排技術創新能力和排放管理能力,有效提高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水平,推動己二酸行業、硝酸行業、己內酰胺行業單位產品氧化亞氮排放量持續下降。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丁丁表示,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的有效控制,兼具減緩全球溫升的氣候效益、協同控制污染物的環境效益,以及資源化利用的經濟效益,能助力一體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控排不僅能直接降低排放強度,還可激勵相關企業革新生產工藝、優化反應條件、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引導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助力我國工業產業鏈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馬翠梅說,自2021年起,我國逐步將硝酸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數據報告納入全國碳市場;在技術研發方面,我國已有企業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減排技術,減排效率接近國外產品且成本更具優勢。下一步,有關部門需要研究出臺系列細化配套措施,實現《方案》提出的控排目標,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為全球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