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企業忙著“曬太陽”、風電企業忙著“追風”……春盡夏至,萬物生長,正是奮斗好時節,亳州市新能源行業企業正追“光”逐“能”,奮楫前行。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亳州市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3年,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增長15.3%。
日前,《皖北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印發,支持亳州等地重點打造氫能產業集群;阜陽、亳州等地重點打造生物質能產業集群,這將為我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曬曬陽光能“賺錢”
5月12日,在利辛縣闞疃鎮茨淮新河的堤壩上,一望無際的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正在將太陽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這里是信義新能源公司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的四期工程,占地面積約5380畝,是我市最大的光伏電站。
信義新能源(亳州)有限公司值班長潘飛龍介紹,公司一、二期工程于2015年9月建成投用,三、四期工程分別于2016年1月和2018年6月并網發電,四期工程共投資11億元。
“吸引信義新能源公司追加投資的,不僅是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陽光,還有優越的營商環境。”潘飛龍說,公司一、二期工程投用后,發現有一片雜樹影響光伏板發電。公司反映了這個問題后,利辛縣相關部門很快就協調解決了。
在該公司的集控室記者看到,光伏發電區的各個重點部位,以及每時每刻的發電量,都在大屏幕和電腦上時時呈現。“春天的陽光很適合發電,你看,現在是9:30,已經發了3萬多度電。”潘飛龍指著電腦屏幕說,通過智能監控系統,他們可以即時發現設備的運行狀況,“你看現在系統出現了紅色警告信號,顯示有兩臺匯流箱通信中斷,我們馬上過去排查,消除故障,保障光伏正常發電。”
目前,該公司年發電量達1.3億度,截至目前,公司共發電18億度,累計減排CO2(二氧化碳)124.35萬噸,累計節約標準煤54.27萬噸。
記者在光伏發電區域看到,一排排光伏板下,綠油油的油菜田里點綴著零星黃花。潘飛龍告訴記者,這些油菜都是附近農戶種植的,板下種植的不僅有農作物,還有一些蔬菜。這樣既能發展板下經濟,又能增加農戶的收入,“農光互補”一舉兩得。
在亳州市永剛飲片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樓頂,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光伏發電板,充足的陽光照耀在上面,熠熠生輝。永剛飲片廠是一家比較大的藥企,在夏季生產高峰期,電費最高時一個月能達到100萬元。為了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廠里投資718萬元在車間、食堂、泵房等房頂建設了21000平方米的光伏電站。“現在電費可以減少三分之一左右。”該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亳州市鼓勵利用大型工商業廠房等屋頂資源,對全市能耗1000噸標準煤以上工業企業和用電量100萬千瓦時以上商貿物流企業進行全面摸排,指導企業建設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光伏項目,確保應建盡建、應裝盡裝。這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實現了節能減排。
吹吹風就“來了電”
在位于利辛縣中疃鎮張寨村的謝湖風電場,一座座白色的“大風車”聳立在高空中,葉片隨風慢慢轉動。該風電場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投資建設。
為什么選擇來利辛縣投建風電場呢?謝湖風電場站長劉仲秋介紹,在建風電場之前,國家電投在當地先建了一個測風塔,收集風速、風力等情況,科學評估了兩年的監測數據后,發現這里風電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很適合建風電場,隨后投資4.2億元建設謝湖風電場。
謝湖風電場共有16座風機,每個風機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扇葉的輪轂(三片扇葉的中心點)距離地面140多米,約有50層樓那么高。“我們的風機是國產的一流設備,控制系統是從國外進口的先進設備,整套設備在全國是比較先進的,去年風機使用率達99.86%,獲得了全國電力行業‘百日無故障風電場’榮譽。”劉仲秋說。
據介紹,謝湖風電場每個風機的成本約1300萬元,這些風機的使用壽命可達30年。風電場2022年發電量1.14億度,2023年發電量1.24億度,“今年以來,發電量已經達到了3000多萬度,預計全年發電量會有新增長。”劉仲秋表示,根據投用以來的發電情況,預計18年可以收回成本,投資回報率約為100%。
風能變成電能,要經過幾次“變身”。風電機組轉出的是690V交流電,由機組配備的變壓器轉換成35KV交流電,傳輸到升壓站。在升壓站,35KV交流電被升壓到110KV并通過專用線路輸送到上一級變電站,然后再往上送,最后變成220KV進入國家電網,走進千家萬戶。
謝湖風電場還配套建設了1萬千瓦時的儲能設施,可以在發電高峰時將電能暫時儲存,在用電高峰時釋放。 “新能源+儲能”的配置就相當于一個巨大的充電寶,具有削峰、填谷、調頻等多重功能,有效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除了謝湖風電場,利辛縣還有汝集風電場、利泰風電場等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150MW,年發電量約3.75億千瓦時,產值1.44億元,納稅1860萬元。另外,該縣裝機容量100MW的紀王場風電場不久前全容量并網;中煤新集利辛縣南部風電場100MW項目已開工建設。
國家電網亳州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風力發電,對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亳州市將持續“向天借風”,生產出更多綠色電能。
污水變身“新能源”
“這個(地熱能)可再生能源站投入使用后,市行政中心辦公樓冷暖雙供系統不再使用天然氣,我們從污水中提取能量為大樓供暖或制冷,一年可節省天然氣約24萬立方米!”中能建地熱(亳州)有限公司總經理柯弋介紹。
從外觀看,亳州市行政中心可再生能源站平淡無奇,就是幾間比較高的平房而已,既看不到各種管網,也看不見煙囪,也聞不到異味,但它是一個“大空調”,承擔著市行政中心32000平方米建筑的制冷供熱“重任”。
柯弋告訴記者,污水管網中的污水是有溫度的,冬季可以達到14~16℃,夏季可以達到18~22℃。“污水空調”的原理是,利用污水源熱泵技術把污水中含有的熱能提取出來,再通過熱泵機組讓這些能量實現夏季制冷或冬季供暖。換熱過程只提取水中的能量,不會對污水產生二次污染。
據悉,亳州市行政中心原來的中央空調已投入運行近18年,機組老化,制冷、供暖效果下降,運營成本和能耗偏高。為實現運營成本和能源消費雙降,有關部門決定引進新的能源系統,對現有空調系統進行改造替代,實現辦公大樓空調供能成本節約、綠色低碳。
能源是現代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生命線,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亳州市圍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統籌謀劃、多措并舉、協同推進,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千方百計發展清潔能源,向存量挖潛力,向增量要空間,逐“綠”前行,能源轉型再提速。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并網裝機總規模408.4萬千瓦,裝機規模位居全省第5位。2023年,新能源發電60.85億千瓦時,位居全省第2位,占全社會用電量的56%,占比位居全省第1位。
日前,《皖北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印發,支持亳州等地重點打造氫能產業集群;阜陽、亳州等地重點打造生物質能產業集群,這將為亳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市將持續加大電力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開發風電、地熱資源,逐步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清潔能源消費體系。落實節約優先方針,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亳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