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任何一座博物館或風景名勝的文創商店,目光所及,冰箱貼必定占據一席之地。這些小物件在方寸之間,精巧地復刻著鎮館之寶的紋樣或地標的剪影,初看確有巧思,讓人忍不住入手一二。然而當長城、秦俑、黃鶴樓等景點都被“濃縮”成同一規格的磁鐵,當審美疲勞逐漸成為常態,我們不禁要問,文創產品的想象力,能不能跳出這方寸之間?
21世紀初,我國的文創產業開始萌芽。2008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文化創意中心,被普遍視為文博系統文創開發的標志性時間。初期的探索步履維艱,產品多以簡單復制文物形狀的書簽、鑰匙扣為主,市場反響平淡。一款“朕知道了”膠帶的走紅出圈,讓大家見識到了文創的魅力——原來歷史可以如此生動地“貼”近日常生活。《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的熱播,則為文創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度。政策東風隨之而至,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鼓勵文博機構通過IP授權、合作開發等方式進軍文創領域,一個龐大的市場活力迸發。
國博明孝端皇后鳳冠、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天宮藻井”、哈爾濱火舞冰城夜光AR冰箱貼等產品因為深度融合文物、建筑、歷史等元素,成為可移動的文化符號,被年輕人追捧,呈現“一貼難求”的景象。與之伴隨而來的,則是某些商家的同質化模仿。在市場規模急速擴張后,創意深度與文化轉化能力未能同步提升。
文創的核心是“文”,是獨特IP的深度轉化,其魅力在“創”,以新穎形式激活文化記憶。欣喜的是,一批先行者已經開始打破僵局,嘗試一場價值再造的深度旅程——故宮博物院不再滿足于《雍正行樂圖》的動態表情包,近而推出系列文具,將千里江山圖、瑞獸圖案與現代實用美學結合,讓文創在辦公場景中煥發新生;敦煌研究院不再止步于飛天壁畫的書簽,而是與專業團隊合作開發出系列絲巾,讓藻井花紋在絲綢上真正舞動起來;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更是開創性地將文化體驗融入產品,讓年輕人親手用“洛陽鏟”刨開泥土,感受發現“文物”的精細,完成一場從產品購買到文化體驗的變化。
文創不應是紀念品的同義詞,而應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活美學。其邊界,由我們的想象力決定。中國文創產業用短短十余年,走過了從無到有的初創期,如今正站在從“有”到“優”的十字路口。是時候打破這層磁吸的天花板,讓文創不局限于冰箱貼等單一形式,而是真正走進我們的衣食住行,并以一種更從容、更豐饒的姿態,走進這個時代的生活深處。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