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縣秀紅肉牛養牛場黃貯倉庫內秸稈飼料擺放整齊,肉牛膘肥體壯;固鎮縣新馬橋的國海創聯安格斯肉牛良種繁育基地,一棟棟現代化的牛棚一字排開,一頭頭黑色的安格斯牛悠閑吃草;位于淮上區的高品質肉牛擴繁育肥示范場正按照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生態化高起點設計……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入實施“秸稈變肉”工程暨肉牛振興計劃,珠城大地正以“牛”為業,做大“一頭牛”產業。
作為安徽省肉牛產業優勢區域,蚌埠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決策部署,緊扣“高端品種、高端品質”主線,依托秸稈資源和區位優勢,瞄準長三角高端消費市場,推動肉牛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探索“秸稈變肉”特色之路,努力打造高品質肉牛全產業鏈發展的蚌埠模式。
選準賽道,興一個產業
今年3月,國海創聯高品質肉牛全產業鏈發展項目開工動員會在懷遠縣舉行,標志著蚌埠高端肉牛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
選準賽道,乘勢而上,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蚌埠正全力打造以種植、養殖、屠宰、深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高端肉牛生產供應基地,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這次項目開工并不是我市和國海創聯的首次合作,而是一場深思熟慮的戰略布局。
去年,固鎮縣引入國內肉牛產業龍頭企業國海創聯實業集團,在新馬橋鎮蘇湖村打造千頭安格斯肉牛良種繁育基地,選擇以安格斯牛、和牛以及安和雜交作為肉牛養殖主打品種,通過引種、擴繁、選育,逐步優化肉牛養殖品種結構,實現高品質肉牛產業化發展。
目前,位于淮上區的蚌埠市鄉村振興投資集團高品質肉牛擴繁育肥示范場已完成招標,將建設集規模化、標準化、智慧化、生態化為一體的國內一流良種繁育和肉牛育肥基地,爭創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固鎮縣新馬橋鎮、懷遠縣陳集鎮和蘭橋鎮的4個安格斯擴繁基地投產,存欄母牛3000頭,今年7月開始將陸續產犢。
“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蚌埠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交通區位和自然條件優越,肉牛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為此,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勇表示,我們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強化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設立產業資金,全域布局推進,加快高品質肉牛繁、育、加全產業鏈建設,加快肉牛產業轉型升級,印發實施了《蚌埠市畜牧業發展規劃(2023-2027)》和《蚌埠市“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實施方案》。
補齊短板,打通產業鏈
“肉牛產業涉及的飼草種植、肉牛飼養、屠宰加工、有機肥制造、土壤改良、綠色種植等產業鏈條,本身就是一個價值鏈閉環發展、生態鏈良性循環的過程。”在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方晉峰看來,當前,我市肉牛產業在加工、交易、品牌等環節起步晚、基礎弱,補全肉牛產業鏈的這些“短板”,既是發展產業、提升綜合效益需要,也是充分發揮我市資源稟賦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的需要。
一頭肉牛,牽出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按照“項目拉動——企業擴規——產業配套——集群發展”的路徑,聚焦薄弱環節,我市積極謀劃布局肉牛屠宰加工,推進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國海創聯同懷遠縣政府簽約10億元肉牛屠宰加工產業園項目,一期項目已于今年3月開工建設,重點打造“一廠兩中心”,即以屠宰加工廠為核心,配套建設皖北活牛交易、牛肉交易兩個中心。規劃建設國內首創的模塊化屠宰廠,單個模塊日屠宰能力50頭,還可根據產能需要復制擴建。同步建設日屠宰能力200頭的屠宰廠,以屠宰加工安格斯高端肉牛為主,通過精細化分割加工生產高端牛肉產品。同時,產業園將引進預制菜深加工、冷鏈物流等配套產業,形成聚集效應,打造牛肉產品輸出高地。
為了讓企業安心落戶,項目快速落地,我市成立蚌埠市鄉村振興投資集團,設立10億元肉牛產業發展基金,統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等帶動社會資本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以“交鑰匙”形式租給企業、專業養殖戶發展肉牛養殖。
堅持“雙輪驅動”策略,即高品質肉牛“繁育加”全產業鏈、傳統肉牛產業基礎能力轉型升級齊頭并進。在建千頭以上肉牛規模養殖場10個,在談項目2個,總設計存欄3萬頭。同時,充分發揮蚌埠奶牛養殖總量全省第一的優勢,鼓勵奶牛企業發展奶公牛育肥,持續增加肉牛養殖總量,和平乳業、鑫犇牧業設立奶公牛育肥場,現存欄育肥奶公牛2000頭。
集聚要素,富一方百姓
夜幕降臨,位于固鎮縣鬧市區的老任橋馬記牛肉鍋人聲鼎沸,老板馬賽不僅經營著這家和牛肉有關的餐飲企業,同時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肉牛養殖帶頭人。
俗話說:“一頭牛,半個家。”這個和牛有關的俗語,對于馬賽這樣的固鎮縣任橋鎮橋東人來說,感受更加明顯。
1983年開始,橋東村民們靠著祖傳的宰牛烹牛的手藝和那股老牛般的韌勁,做著人人羨慕的牛肉生意,村民騎摩托車、用“大哥大”,牛肉生意在南京等長三角市場赫赫有名。
到了20世紀末,農機加速替代畜力農耕,外出務工潮興起,牛源不足矛盾初見端倪。肉牛產業的萎縮讓馬賽這樣的“牛三代”心痛不已。從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圍繞“牛”產業,馬賽憑著一股“牛勁”,搞養殖、開餐飲、成立協會、注冊集體商標、申請非遺傳承,立志振興老任橋牛肉產業,已帶動347戶黃牛養殖戶加入其中,協會肉牛常年存欄量達17000頭左右。“肉牛產業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也在父輩們的創業史中得到充分印證。”馬賽說。
和馬賽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五河縣前錦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戶錢錦。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購買一頭300公斤公犢牛需要1.2萬元,秸稈經過加工作為主飼料,經過10個月的育肥后,可賣2.48萬至2.55萬元。除去其他必要成本,每頭凈利潤約在0.38萬元至0.45萬元,收益是穩定可觀的,農民養牛致富有動力。
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市,我市通過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和肉牛養殖加工技術水平,推動肉牛養殖、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讓農民從秸稈過腹增值、肉牛養殖中獲得更多收益。截至3月底,肉牛規模養殖場270家、養殖戶4987戶,存欄11.3萬頭,其中基礎母牛3.5萬頭;一季度出欄3.85萬頭。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