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冬瓜山銅礦井下1000米,鏟、裝、運、卸現場已實現全流程無人化作業,這得益于5G、遠程控制等智能化手段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安全風險,改善了井下作業環境。
井下1000米深處的巷道里,新進的大學生礦工相英帥正在師傅黃堅的帶領下,對無人駕駛電機車及信號基站進行巡檢,確保安全高效完成每天10000多噸的礦石運輸任務。整個團隊只有8個人,大部分時間工作在配備空調的監控室里,不用擔心噪音、粉塵困擾。“得益于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現在每趟運礦達到180噸,每個班次只要運12趟礦就行了。”冬瓜山銅礦運輸區技術主辦黃堅介紹道。
冬瓜山銅礦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地下金屬礦鏟、裝、運、卸現場全流程無人化作業,正朝著“智慧礦山”邁進。現在礦工人數已從高峰期的2400人減少到1600人,但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卻在成倍增加。相英帥說:“我學的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剛好與無人駕駛專業對口。如今,礦山越來越智能化。”
我市按照“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的思路,狠抓傳統產業升級和新動能培育,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近年來,我市加快銅產業轉型升級,從電解銅延伸出7條完整的銅產業鏈,成為全國重要的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地和銅材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在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公司新建的智能工廠里,一款用于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的高性能扁平電磁線正在抓緊生產。依托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精達研發團隊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攻克了無氧銅及絕緣漆兩大技術難關,現在企業生產的產品已被新能源汽車行業頭部企業大量采購。
“產品銷量達到國內第一、國際前三。”該公司研究院副院長張維說:“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企業去年產品研發投入近1.7億元,我們最終目標要成為全球電磁線行業的領導者。”
久久為功,抓成了一批批實實在在的重點項目;一以貫之,打造了一條條高含金量的產業鏈條;精雕細琢,托起了一座座蒸蒸日上的經濟園區……我市直面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挑戰機遇,一手推動傳統產業往高端環節走,一手推動新興產業往核心環節走,形成具有銅陵特色的循環經濟樣板。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連續3年獲評優秀,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全國第二。去年,我市成功簽約3個百億級項目,引進6個50億元以上項目,參加省開工動員項目開工率、納統率、投資完成率分別達99%、94.6%、72.3%,分別居全省第2、第1和第1位。
轉型發展催生磅礴動力,一個個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精彩故事還在繼續。市發改委副主任孔海強表示,他們將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抓住用好全省打造汽車首位產業這一戰略機遇,培育壯大國家級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推動銅產業與半導體、先進光伏、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等產業耦合發展,前瞻謀劃布局未來產業,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