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聚焦聚力“水清、岸綠、產業優”,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成效,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連續3年獲評優秀、全國唯一,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獲省政府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表彰激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為更好地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表示,將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全力答好生態文明建設時代新答卷。
以“綠”興民,建設和美鄉村
從城區驅車沿著長江路向東行駛,穿過五松隧道右轉后,便來到了大通鎮大院村。盛夏時節的大院村草木茂盛、庭院幽靜,不時可見村民在姜田里勞作。大院村以白姜聞名,全村生姜種植面積近500畝,年產量約70萬公斤。村內有白姜加工企業近20家,生產糖醋姜、鹽水姜、醬姜等系列產品,年銷售額3000余萬元。
大院村不僅種姜、賣姜,還充分發揮青山綠水的資源稟賦,吃上“文旅飯”。山禮會客廳便是其中的代表,一到春季踏青、秋季白姜收獲季,這里就餐“一桌難求”。近年來,該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培育生姜、盆景兩大主導產業,積極延伸拓展文旅場景,打造出“山禮人家”生姜品牌、“怡康”盆景等眾多叫得響的品牌,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大步向前,入選2022年省“115”鄉村振興示范工程、2023年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為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大院村黨總支書記徐振武表示,將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推動白姜產業與文旅結合,不斷擦亮“白姜故里·大院人家”特色品牌。同時,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強化村莊整治提升工作,做好污水收集處理,努力打造出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和美鄉村新面貌。
逐“綠”而行,培育新質生產力
走進郊區經開區光電智造產業園,一塊塊光伏板像魚鱗一樣整齊排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并源源不斷地為園區企業輸送清潔電能。2024年7月,該園區約7.5萬平方米廠房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建成并網,年發電量可達426萬千瓦時,這不僅優化了園區能源結構,推動企業節能降碳,還讓閑置屋頂“生金”。
光電智造產業園已成為郊區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和“新高地”。近年來,郊區圍繞新能源、光電信息等產業,充分發揮5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優勢,持續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成功推動光電影像模塊、顯示模組、智能終端等20多個項目落戶。在光電智造產業園牽引帶動下,今年上半年郊區經開區交出了一份靚麗“成績單”,園區實現經營收入105.5億元,同比增長6.4%,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36.1%、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85.3%。
“全會提出,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郊區經開區經濟發展部部長章志文表示,今后他將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著眼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等新要求,積極推進靶向招商、精準選商,統籌抓好賦新能、強改革、深融合、重鏈條等各項工作,聚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布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時,積極謀劃廠房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二期項目,加快“智慧園區”監管平臺建設,統籌推進“智改數轉”,著力培育智能車間,助推企業向新的質態躍升。
向“綠”而聚,共繪生態“同心圓”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基地內,江豚飼養員張八斤拿起竹竿敲了幾下,立即就有江豚躍出水面嬉戲覓食,引起游客紛紛注目,其中也不乏孩童稚嫩且真誠的話語,“江豚那么可愛,我們一定要保護它!”
近年來,保護區管理局堅定扛起呵護“天使微笑”職責,以“銅”護豚笑黨建品牌為切口,在全省率先參與實施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行動并實現了“開枝散葉”,保護區遷地基地內江豚數量達到12頭。同時,大力實施水生哺乳類聲影像智慧監測管理平臺建設,積極協調和參與打擊非法漁業、非法采砂等違法行為,抓實抓細“十年禁漁”工作等長江大保護工程,為江豚營造出一方棲息“樂土”。2023年,經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發現,長江銅陵段野生江豚數量超過60頭,較2012年增加50%,成為野生江豚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等。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持續擦亮‘銅’護豚笑黨建品牌的決心。”保護區管理局黨組成員張西斌表示,今后將立足自然保護區工作職責,積極創新實踐黨建聯建共建行動,加大宣傳力度,豐富活動載體,凝聚社會力量,織牢織細織密江豚保護網,切實把全會精神學習成效轉化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