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郝甲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承良杰,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陶有祥圍繞“聚焦生態環保高水準,打造生態優的‘白菜心’”進行專題發布。
奮力扛起長江大保護使命
馬鞍山市始終把長江大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以薛家洼為突破點,一體推動長江兩岸79公里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浮沙圩濱江濕地公園等一系列整治復綠工程全部完工,實現了從“濱江不見江”到“城市生態客廳”“網紅打卡地”的美麗蝶變,生態價值凸顯。
2019年7月,馬鞍山市在全國率先完成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全面禁捕。馬鞍山市扎實開展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創新啟動智慧漁政執法平臺、鄉鎮護漁員管理系統和禁捕水域船舶管理系統“一平臺兩系統”建設,強化日常監管和跨區域聯合執法。馬鞍山市還迭代升級讓漁民上岸后有房住、有工作、有學上、有社保,心情舒暢“四有一暢”工作法,重點引導實施創業就業和“捕轉養”項目,全市涌現出一批上岸漁民創業致富代表。
馬鞍山市統籌漁業資源修復保護,與南京、鎮江協同立法攜手保護長江江豚,科學開展增殖放流,共同維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據監測,長江馬鞍山段漁業資源恢復明顯,魚類規模、資源密度分別比禁漁前大幅增加,江豚等珍稀物種頻頻出現。2023年12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馬鞍山長江保護日,讓長江大保護深入人心。
馬鞍山市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加強岸線分級管控,從嚴落實《馬鞍山市長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馬鞍山市嚴格執行環評審批原則和準入條件,嚴禁沿江一公里范圍內新上化工項目,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積極探索省際、市際毗鄰區長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共同維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
扎實推進生態高水平保護
四年來,馬鞍山市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氣主要指標PM2.5平均濃度連續三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23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2023年以來,實現并保持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達標率、優良率,以及“千噸萬人”鄉鎮級、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6個100%”,水污染防治工作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入選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四年來,全市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成效顯著,聚力全面徹底改、主動靠前改、動真碰硬改。健全問題“發現-交辦-整改-銷號-鞏固”全鏈條機制,推動“點上改”“面上治”“長久立”有機結合。連續6年獲得全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考核前三名。
四年來,全市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著力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方式,不斷提升全市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著力推動環境治理項目實施,不斷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治理資金投入機制,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從點狀治理向綜合治理、從現狀治理向深度治理的重大轉變。省民調中心調查結果顯示,群眾對馬鞍山市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四年超九成。
馬鞍山建成全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實現省級及以上生態文明示范縣(區)全覆蓋,生態環境治理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做法獲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全面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年來,馬鞍山市持續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進一步規范自然保護地管理,嚴格濕地名錄化管理,不斷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馬鞍山市探索建立了“碳匯+生態司法”新模式,全省首筆濕地碳匯交易落地馬鞍山。全市濕地保護率達56.22%。
四年來,馬鞍山市持續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工程建設,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著力實施綠美長江生態廊道、綠美森林提升、綠美河湖、綠美村莊、綠美鄉鎮、綠美城市、綠美通道、綠美校園、綠色產業發展、綠美景區、綠美園區等“十一大行動”,“高質量”“高顏值”“高品質”“高價值”綠美馬鞍山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四年來,馬鞍山市持續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編制全市首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綜合性規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多元探索市場化推進礦山修復新模式。
四年來,我們持續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馬鞍山市節約集約用地各類創新舉措的疊加效應日益顯現。馬鞍山市入選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耕地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獲省政府表彰;博望區和當涂縣耕地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接連獲國務院激勵表彰,均入選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
責任編輯:陸迪